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源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736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源

 

刘绍东

 

 


   
本世纪初美人杜威(1859-1952 )的实用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风靡一时。“五四”前后胡适辈力为鼓吹,还接来中国讲学传经。40 年代,我读国立师大,受“师范教育”“教育心理学”课,大多拾杜说绪余渗入一些抗倭救亡的片断言论。按杜氏强调局部经验,定称主客观世界均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得到完整统一,否认客观世界、绝对真理的存在,陷入主观唯心论泥坑。在教育理论方面,认定“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方法须“从做中学”而“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认定教育可以脱离国家政治而发挥其独特功能,企图通过教育手段来协调阶级矛盾和人际关系。这实质上已倒退为18 世纪法启蒙大师爱尔维修(17151771) “教育万能论”。当时抗日战斗正全面打响,马列民族矛盾学说,毛泽东论持久战、新阶段,早激发全民抗日怒涛。杜说被提到一切进步作家、学者之前,自然要重新给以认识和鉴裁。湖南湘乡罗辀重(18891950)、安徽歙县陶行知(18911946 ) , 这一对同毕业美哥仑比亚大学、同为杜门高弟的乡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无疑都要打上杜氏的烙印。例如陶强调“教、学、做合一”和“小先生制”,设想凭教育改造人民生活等等,罗倡“儿童中心”的“三儿主义”,答复家长“让儿童自由成长,不稍加勉强”,也强调“生活教育”,都是一方面把教师的教学教育降低为生活辅导,无视国家教委统一办学的特定要求,无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把教育功能估计得很高很高:可以离开国家政权管辖来协调阶级矛盾,资以救国图强,陷人乃师设下的巨大理论矛盾而不能自拨。但中国的辀重先生终究不同于美国的杜威博士。特别是当日本侵略军入犯,全民烧起燎原烽火以后,罗立即把学校教学内容和一切校务措施直接套上救亡支前的战争轨道;把自己的亲子爱女送上前线;自己又亲送年长学生赴73 军投笔操戈,自己被聘任军事法官,兼管军法和校务。这样便把教育思想扩伸到政事军事和杀身成仁的险恶处境,把他身体力行的生活教育理论升华到既为劳动生产服务又为社会革命服务的科学高度而远非乃师脱离群众的局部经验论可比了。

浏览《 陶龛旬报》和罗的《 遗著》涉及到很多理论领域。我是专搞古代语言文学的,从未系统专攻过古今教育学理论。该藏拙处且藏拙。只就罗早年倡导的“血性”校训两字及《遗著》中发表的片断言论探探罗教育思想的深厚植根所在。

试先看看罗的家学渊源,据曾述尧君收集罗氏《五修谱》、俞越《陶龛语录序》 、辀重《参赞公殉难记》 综合整理的《罗信南传》记述:高祖礼用、曾祖智洪“耕读传家,世代香书”,祖信南陶龛公“惊然志于圣道… … 售田购书10 余万卷,昕夕浏览,与笃守伊洛儒学的罗罗山、刘孟容过从讲学”。值国家多故,率湘军解长沙南昌之围。“恫弟阵亡,念母老病,便谢事归乡,以赋诗抒发性情,以讲学传道授业解惑为乐”,又粹然以儒将兼作经师人师了。父申田观察更以名翰林宦游吴中,入川入藏,一秉乃父学养,抚安叛酋,后为叛将钟颖所忌,毅然殉难以成其大仁大勇。昔陶龛公有志建义校而力难从心,申田公出积俸毕父愿建义学,辀重先生赴美学教育,加捐田租而更恢宏之。顶针5 代传儒学,顶针3 代又同值国步艰难,在家则讲学办学为儒师,出外则保国杀敌为儒将。试串读辀师上下4 代(含兄仲渊、季则、侄彦谋)办学诗之传作,诸罗所著办学施教方针、原则、规划、措施基本相同。他们的教育思想全无例外地都深深植根在全人类古代最卓越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实干家孔子学说这块肥沃丰饶的土壤上,辀师更搀种近代民主管理和杜威学说的时髦花卉点缀于其间,让陶龛教育更显得异彩纷呈,驰名遐迩。
  先生首举“血性”二字为校训,自释:“孙中山先生称许吾国固有美德‘信、义’可包括之。一要‘诚而愚’,不诈巧失言;二要‘为他不为己’,舍生取义,不屈不畏”,这正是孔子反复倡导的“忠信为甲胃,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亏其守”的大仁大勇所在(按先生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也正是从孔学所昌伦常道德中提炼出来的)。孔子叱退齐景桓魅重兵逼,坚拒阳货、王孙贾利诱,顾于匡邑陈蔡而乐道不移,备遭接舆长沮、杰弱荷筱人微生亩的嘲侮而行道不馁,孔子是最有“血性”的大圣。陶龛公当官通退奉母,布衣疏食讲学,甘执仲尼之鞭,不折渊明之腰,申田公至杀身殉国,辀重师复啮血复仇,呕血办学,顶针三代各以光明磊落言行实践“血性”主张。辀师在30 年代初便提出“体德智美群五育并举”,于近代教育界为创见,却不难于留下的孔子言行著录中找到明显论据:孔子因材设教,或据‘文、行、忠、信”四者分,或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分。其未明言的体育美育和群育(还包括后来人标举的“综合技术教育)即交寓其中。例如:孔很重五伦交往的群育,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要“行有余力则学文”;教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做到“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如也”。也很注重美育和音乐欣赏:“与人歌而善”,便请他再唱“而和之”;听韶乐兴到,过三月还“不知肉味,' ;听师襄奏《关睢》爱情歌曲,觉“洋洋盈耳”而“选美不止;曾点说要约伴春游,“风乎舞雩泳而归”便悠然神往而心醉。至于古者重视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则三代庠序校和孔子的杏坛未尝少废射、御、投壶之礼;孔子明白宣扬“君子不器(不偏于一长专用),要“依于仁游于艺”,还自诩“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不试用,故多艺”。辀师反复劝勉教师做到爱儿童、爱学校、爱教育事业的“三爱”和为儿童磨血、呕血、造血的“三血”,即教师要全身心扑在教学教育工作上。孔子既周游列国,不得行道,回洙泗之间设坛授徒,便早这样做了:自许“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不难做到;常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吾忧;自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以说是做到了。辀师头一条语录是反对教师单纯灌注书本知识,不懂启发辅导,教学做合一。孔子却正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不能反三“则不复”,被颜回赞许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如有所立卓尔”,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的典范。孔子特重躬行实践,说“刚毅木呐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耻其言而(训之)过其行”,自谦“文莫(释‘莫不’)吾犹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逮”。又特重礼治(纪律管理),反对消极处罚;赞扬清廉俭朴,鄙叱贪贿奢靡。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对方便知耻不再犯过失;说“恭而无礼则劳(烦琐),慎而无礼则蕙(怯懦),勇而无礼则乱(悖逆),直而无礼则绞(乖刺)”。又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礼与其奢宁俭’,“以(俭)约失之者鲜”。他赞美管仲“如其仁”,但管树反坫,有三归便斥为“不知礼”, 冉求替季氏聚敛,便叫“小子鸣鼓而攻”。这同辀师讲的做的基本相同。孔子在教学方式上也作兴学生座谈会和小先生传帮式,《 论语·子张》 篇就是子张、子夏、曾参相互问答或与时人再传弟子谈话的现场记录。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答子路问“鬼”问“死”的事,只主张祭祖先和功德神,把“祭”看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教孝教忠的一种纪念活动,并不相信有鬼神,故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这与辀师直接释“鬼”为“病菌”“毒品”也一脉相通。还有一个巧合:70 子写孔子作人处群形象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今陶龛校友描述乃师生前形象也十分近同。可见辀重师平日景仰孔子的殷切了。
  遗憾的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阶级斗争为纲的近60 年间,被左盲挞伐家科罪“封建把子”和“旧礼教妖孽”打入18 层地狱。长期出现中国骂孔打孔,外国拜孔尊孔的奇特现象。前新加坡总统李光耀答邓小平谈治国主要经验是“实行家长式政治领导”,此即子夏总结儒学治国是教人孝悌便不会犯上作乱的意思。李还说,“我这条经验在日本、南韩、台湾都行之有效”。但真正的太阳是不会长期被乌云淹没的。近某报刊所出:“看来我们同鲁迅越隔越远,同孔子却越走越近了。”该是时候了,建议全国教育学院、高校教育系数科增开“孔学”科目,先研究孔子教育学说再去探讨后来的外来的什么大家名家。要开展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也不当回避它的策源地。
  搞历史的显得才华卓拔的佘国纲先生因街谈巷议“娄底精神”而“为之心动,出来凑个热闹”,我则偶然从陶龛校友杨久萱君家看到《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公告》 和佘先生、其他人撰写的研究文章,也不免砰然心动来添个热浪,写出《探源》 一文,质之研究会佘、彭正副主任,权算敲响边鼓,助了声呐喊而已。

 

刘绍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湖南文史馆馆员。

 

 

发布时间:2008/10/9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