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血性校训(之十)2012.6.22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01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一节  血性校训(之十)
 
    罗辀重的素养教育,说到底就是“血性教育”。其要点有四:
    一、目的是“教人做人”,做“血性”之人。
    罗辀重说:“有些人有一种极大的误解,以为学校只是求知之所”,其实“知识是极博无涯的,学校即使传授知识也不啻九牛之一毛”(1943年5月18日2《陶龛旬报》“智育及其他”);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教人求真”(1947年12月18日《陶龛旬报》“我们对教育的主张”),所教的“知识”也都是“血性”做人所需要的知识。
    罗辀重特别指出:如果把学校“变成知识贩卖所”,那“就根本失却学校实施五育(群、德、体、智、美)的本意”;““智育不是知识”,“智育是告诉大家怎样去用刀而不致误切手指,怎样运用脑去求知,怎样运用知识去为全人类谋幸福,怎样去开发知识的宝库,怎样去选择并判断知识之有益有害于人类”;“德育不只是教人怎样做人,而要教人怎样有勇气去实践做人”(《智育及其他》)。
    罗辀重强调:“做人”最首要的是要“诚实”,不能“虚伪”(1937 年9 月18日《陶龛旬报》“血性有毒么?”)。也就是说,“做人”不是“做样子”;“做样子”,那是“装人”。“做人”与“装人”的根本区别,就是做事“诚实”,还是“虚伪”;是说“真话”、“实话”,还是说“假话”、“空话”。因为“诚实”的事,才是人干的事;“真话”、“实话”才是人说的话;装人自然说不得“真话”的,干不得“实事”的。
    “血性”做人,就是要“利己利人”,其底线,是有益于己、无害于人。
    二、目标是“使多数人”“有光有热有血有泪”。
    20世纪40年代,罗辀重把用大字纸书写的《我们对教育的主张》陆续贴在陶龛学校校园墙上,师生们把这校园墙称之为“陶龛教育墙”。“陶龛教育墙”上有一条“我们对教育的主张”写道:“血性教育之真谛在—人类的同情心、真性情与理智融合为一,使多数人成为正气磅礴、生机蛊然,有光有热有血有泪的人。”
    罗辀重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血性之人”,让人人都拥有“美好人生”。那为什么它能达到的目标却只能“使多数人成为正气磅礴、生机蛊然,有光有热有血有泪的人”呢?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说:“取法乎上,适得其中!”
    教育有自我教育和环境教育。罗辀重的素养教育是学校环境教育,尽管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尽可能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但并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教育。由于自我教育的原因,总会有人不能把“人类的同情心、真性情与理智融合为一”。
    而环境教育又包括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及家庭环境教育。尽管罗辀重通过实施“学校家庭化”,把学校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及社会环境教育尽可能地联为一体,但还是代替不了家庭环境教育及社会环境教育。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及社会环境教育的原因,也总会有人不能把“人类的同情心、真性情与理智融合为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辀重从学校做起、从自己做起,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有人则说:“在整个国家政治尚未趋于完好,整个人民生计尚未安定时,整个教育制度不会有新的改良。”(1937年《楚风半月刊》)罗辀重则“尽国民一分子之责任”(1942年12月8日《陶龛旬报》“给—”),坚持做自己能做的事,几十年如一日,在陶龛学校实施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本应属于全民的,但历代统治总是不让教育为全民服务,而是千方百计地使教育为其统治服务。罗辀重主持的陶龛学校“对于儿童入学,只要已达学龄,无需经过什么入学检验手续”,也不管儿童“智愚贤不肖”(1943年2月18日《陶龛旬报》;“各学生之家庭,虽景况有贫富之分,职业有劳心劳力之别,然在校中绝对看不出这些分别来”;那时的统治者国民党政府要求学校校长统统要由国民党员担任,罗辀重坚决不加入国民党,便不当校长,另以校董主任之职坚持教育改革;国民党政府决定,学校要开设“党义”课,罗辀重便拿出国民党创立者孙中山提倡的“信义”,说“中山信徒应当是忠实的,这与我们的校训含义相同”,从而把国民党的“党义课”变成了“血性课”,使学校教育不再为哪个阶级、哪个集团、哪个党派服务,而是为全人类服务。
    也许有人会说国民党讲的“信义”是假的,但我说罗辀重说的“信义血性”则是货真价实的。
 
 

发布时间:2012/6/2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