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师资论(之三)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475

 
第二章 “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八节 素养教育师资论(之三)
 
    有人辩解说,当时的师范毕业生之所以抱“糊口之人生观”、“为生活而服务之人生观”,是“为生活所逼,不得不然”。罗辀重回答说:“在这世界不景气当中,除了极少数资产阶级外,几乎无人不为生活所逼。欲解决生活问题,这是全人类的事,不能说师范毕业就解决了生活问题,即使……解决了你一人一家的生活,而全人类的生活未解决,那仍旧是空的”。他还斩钉截铁地说:“你如果欲谋生活问题之解决,那你最先就应入与生产有关的农工商界,而不应入以服务为目的之师范学校”。
    也许有人会觉得,罗辀重言之过重了,对师范毕业生、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了。但从国家和社会对师范毕业生的期望来说,理应是这样的。罗辀重在《师范教育放言》中也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说过这样的话:“所谓‘服务’,虽不能说要你枵腹从公,但至少要‘为公’的成分多,‘为己’的成分少”。
    1943年4月8日,罗辀重在《陶龛旬报》发表《君子人也》一文,向在“推进师教运动”声中坚守岗位的教师致敬。他说:“教师的身价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原因是他有两重人格:一方面他是青年或儿童的公仆,生活必须‘平民化’;一方面他是‘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命诏有所不受,万乘之尊也须对他低头……他们懂得人是为生而食不是为食而生。他们把工作看做报酬,他们知道金钱报酬并不相当于服务贡献。”他高呼:“让我们对现在在职的教师致崇高的敬礼。由于你们的不羡荣华,不慕富贵,爱上了教育,守住你们的岗位,穷熬苦教,使社会很明显地分成两色,你们不愧是‘继绝存亡的圣贤豪杰’,‘正其谊不谋其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固穷’,你们是君子人欤?我不禁举起双手说:‘君子人也’!”
    在罗辀重看来,人类社会要发展,要和谐,必须要有先觉者;先觉者就是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公仆。社会的公仆,一是公务员,二就是教师。公仆的人格,必须是“不羡荣华,不慕富贵”,只能心甘情愿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要做公务员,至少不能奔着以权谋钱的心思去,不仅自己不能贪污受贿,而且自己的家人也不能经商赚钱(至少在自己管辖的地方和范围);要当教师,至少不能是为着“糊口”而去,不仅随时随地随处在人格上要尽可能为人师表,而且不能沾有吸烟、酗酒、打牌等不良习气。如果你想奔着钱去,你尽可下海经商,不应该去当公务员,去当官,因为“官是国民的公仆,应该比百姓还苦”(1939年《升学与服务》);如果你不愿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气,不能为人师表,那你就不应该去当教师,以免误人子弟;如果你是奔着名誉和理想去当公务员,去当官,去当教师,那你就应该一门心思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
    1948年8月3日,罗辀重在《湘乡民报》发表《划时代的教育》一文。他在文中呼吁:当公务员,就是人民的“公仆”,就得放得下“身分”,为老百姓服务,如果“一身傲骨,不愿下人,最好不当公务员,去当一品老百姓好了”;“大中学校的教师,是青年的公仆;国民小学的教师,是国民或儿童的公仆”,也就得放得下“身分”,为“青年”服务,为“国民”和“儿童”服务!
    罗辀重曾把“当教师”(当然是实施血性素养教育的教师)比喻为一个“火炕”,他希望能有很多的“先觉者”往这个“火炕”里跳。1942年11月8日,他在《陶龛旬报》发表《迎第一师范教育参观团》一文中说:
    “各位深研教育,已连四五年,相信对于教育,已具热爱。任何外在的影响,不能动摇各位内在的信心。当各位参观的时候,发现站在各岗位的同志们那种精疲力竭、声嘶喉苦的情况,难免不使诸位头痛。诸位将望望然而去之乎?还是深情认清国家所赋予各位的使命,而热烈地跳入火坑,和我们并肩作战呢?
请看我们天真的孩子(即后一代的国民)是怎么地用希奇和希翼的眼光望着各位,各位能忍心丢弃他们么?”
    陶龛“教育墙”曾书有这样一条语录:“别的职业在工作中,可以得到一种结果的‘报酬’,而不在工作的本身;而高尚的工作者‘教师’,是感觉工作本身的快乐,忘却所要求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1/11/4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