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第三节 素养教育教学论(之十)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36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素养教育教学论(之十)
 
    罗辀重采用的近代教学新法,国内的主要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夏丐尊的“爱的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
    1934年,陶行知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倡导“生活教育”。他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罗辀重与陶行知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他很虚心地向同学学习,曾派自己的女儿到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求学,学成后回陶龛学校服务。
    罗辀重在陶龛实施生活教育,创立了学校家庭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当时,不少家长对生活教育不了解,以为学生只要生活,那就不要学校,不要老师了。罗辀重总是耐心地给家长们解释。1943年,他还写了一封信—“本校实施生活教育的方法公开答复儿童的父母们” 的信,发表在2月18日的《陶龛旬报》上。他在“公开信”中强调:“学校之重要性,在养成儿童之群性”,生活教育要“养成儿童之独立自动性”。他请儿童的父母们放心,儿童在学校生活,学校会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因为:“为父母们服务”,是学校的“天职”,“凡父母们所需要”学校做的,学校“当尽可能一一做到”。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逝世。7月28日,罗辀重便在《陶龛旬报》上以两个版面发布了消息和纪念文章。在他亲笔题写的“教育之明灯殒灭,敬悼陶行知大师之死”的标题下面,刊发了受业于晓庄学校的罗光璎的纪念文章,又刊登出郭沫若的挽词及陶行知先生写给立邦小友的信。
    《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作者是意大利的米契斯。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20世纪中期,夏丐尊从日本把它转译到中国。他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此,“爱的教育”在中国泛起,《爱的教育》一书成为当时中国一些高小和初中的教材或课外读物。
    罗辀重自投身教育,一直都是实施“爱的教育”,但他仍然如饥似渴订阅《爱的教育》一书,并梳理自己实施“爱的教育”的体会。1943年2月8日,他在《陶龛旬报》发表“教育爱”的短文,精辟地指出:“教育是施与爱的”,“教育者的理想性格,是以爱为中心”,“教育家之爱儿童,不是爱他们既成的价值,倒是他们还未成的价值,而欠缺的价值”。
    1946年4月23日,夏丐尊先生在上海病逝。罗辀重极表哀悼,立即节编了夏丐尊所译《爱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题名为《教育之水》,免费赠送给陶龛校友及《陶龛旬报》的读者,以宣传“爱的教育”和夏先生对教育的卓越贡献。
    1941年1月,陈鹤琴先生创办《活教育》月刊,倡导“活的教育”。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
    罗辀重在陶龛实施素养教育,一直反对“死读书”,提倡“活用知识”。 陈鹤琴先生倡导“活的教育”,让他找到了知音。他又是如饥似渴订阅《活教育》月刊。他还在《陶龛旬报》上介绍陈鹤琴先生和他的“活的教育”的思想。我在残存的《陶龛旬报》看到一副连环漫画,标题是“陈鹤琴先生小的时候”,画的是一个小孩在倒立行走,那样子真是活泼可爱。
 
 

发布时间:2011/1/16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