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教学论(之五)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49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 素养教育教学论(之五)
 
 
    四是教材自编、自选。
    罗輈重认为:“学校对于学生,不应仅拿纸片上的呆板知识来教授,是要教授他们各种真切而又实用的技能,叫他们去活用知识”(《写真》);“对灌输儿童之材料,总以适合儿童心理、儿童需要为原则,切忌勉强灌注,或以成人眼光看待,强以所难”,而“各书肆所出教科书,多是闭门造车,与现实生活隔离;程度深浅,更漫无标准” (《救救儿童》)。因此,在实施素养教育时,他对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视。
    1937 年以前,陶龛学校的教科书与各地学校一样,主要是采用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之教材。但他们对于育部规定的“小学用各种教科书,总觉不便活用,不合乡村现实生活,采用时很费考虑”( 1937 年12 月18 日《陶龛旬报》“校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輈重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自选补充教材。陶龛学校因“学力经济时间所限,不能自编教材而勉强采用”“误谬很多的教科书”时,便于“书外搜集补充教材”,数量“几占二分一以上”;“在国语方面:低年级,由指导“党义”的傅月恒、罗彦谋两先生采用融化党义的民智国语读本之外,还选了些本地的儿歌、故事等;高年级,由周均、罗春驭、罗昆居各先生教授新小学高级国语读本及新学制高级作文教科书外,又授以应用文件和新近发布各种宣言之类,并指导阅报。社会科学方面:则多采本处之乡土历史地理,及本乡之农村生活及经济情形为补充教材。高级地理教授唐君尧先生,因小学用之地图太贵,特指导学生,用本国纸自画,教学到某处,即画某处之图” (《写真》)。当时在陶龛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品珍说:“輈重先生对教员的工作很少干涉。教师采用什么教材,均有自由……”,“但另一方面,政治上反动的人,輈重先生也不管”。李先生所说的“政治上反动的人”,指的是陶龛的国民党员教师,这说明: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还有一种共通的东西,符合罗輈重素养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以实际应用为主。罗輈重强调:“教科书只能作参考用,切勿视作神圣不可变易,教科书怎么说就怎么教。”(《救救儿童》)陶龛学校算术指导刘孟亮先生,深感如果“指导者只知按照教授书的老组织,死教算法,全不注意活用;致儿童始终不明了数的观念,不能处理数的问题,遂等于英语一科在小学之白费脑力,而成为被咀咒的东西”,便“采用社会化的算术教科书一套,一以实际应用为主,力求教了,学了,就能用,遇到当前的数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就所学得的数理,去自求解决。这样,学生学时不感到枯燥,学后随时有应用的机会了”。为了改变“英语” 被人“咀咒”, 罗輈重所搜集的“英语”教材,都是“人人必须知道的”,如“邮票上之英文、邮戳上之英文地名、铜元上之英文、银元上之英文、挂历上上之英文、教科书版权页上之英文”等。(《写真》)他教历史,就教学生编《人物辞典》;他代自然课,就带领学生到附近山里采集树叶标本,标明针状脉、网状脉、平行脉等科目,举办树叶标本展览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輈重对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之教材“更觉不适于用,并且上海失陷后,书物来源已断”,无法购办,于是“发起自编小学用抗战活叶教材一套,分高、中、低三级.各科内容均以抗战为中心,丝毫不抄袭现有之教科书” ( 1937 年12 月18 日《陶龛旬报》“校闻”)。
    从1938 年上学期开始,陶龛学校国语、社会、自然、卫生、公训、工艺、音乐等各科教学,均使用自编教材,附近学校也纷纷到该校预订、购买。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除有选择地采用全国统一教材外,仍主要是使用自编教材。参与教材编写的,除本校教师外,还聘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如张天翼、严怪愚等。这些教材许多首先在《陶龛旬报》发表后,再由陶龛合作社印刷出版。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农村实际、学生实际,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很受本校师生和其他学校师生的欢迎。
    罗輈重先生自然是自编教材的主力。1940年,他编的《作文讲话》,真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他没有讲要学生如何作文的大道理,只强调作文需“注意‘两忌’、‘三此’”。“两忌”是:一忌“言之无物”,“空空洞洞写了一大篇,人家看了,不知你说些什么”;二忌“人云亦云”,“人家已经说过的话,实在不要你再说了”,“引用别人的话,当然可以,但只能摘要,并加引号”。三此是:一“此时”,“作文要注意时间性”,“如你作文是今年五五写的,那么在五四不能用,五六也不能用;和去年写的五五不合,与明年的五五更不合”;二“此地”,“你的作文是在这里写的,就要在和别处写的完全不同,使别人看了你的文章,就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作的。在白鹭湾写的,到犁头嘴去写,就不同了”;三“此人”,姓赵的所作文章与姓李的所作的,决不相合,因为各人应有各人的作风,就是描写张三的文章,也决不能用来描写李四”。最后指出:“如果只是一些泛泛的话,处处用得着,天天用得着,人人用得着,那就算不上好文章了。”
    有了自编的教材,罗輈重仍然鼓励学生自选补充教材。有的科目,特别是国语,罗輈重先生经常指导、发动学生从报刊、杂志上自己选、抄文章作教材,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又可练习书法,还可节约经费,一举多得。1940年就读陶龛学校的罗方林回忆说:“在陶龛就读的半年时间里,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选抄过报纸上的《希望》、《五十年后》和《创造与掠夺》等文章做语文教材。语文对我一辈子的影响最大,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懂得了人要去‘创造’,不能去‘掠夺’;就知道将来土地紧张,人类要向空中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10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