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目的论(之七)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710

 
罗辀重素养教育叙论
 
(征求意见稿)25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二节 素养教育目的论(之七)
 
   “教人做‘人’”,必须终生以贯之。
    1939年12月,罗辀重在《陶龛旬报》发表《异哉所谓—“毕业生的出路”》一文,指出:“教育之于人生与吃穿之于人生,一样的重要,不可须臾或离的”,“我们需要吃饭,同时我们需要教育。教育就是最后的目的,受完教育,就是完成了人生的需要”。他在《我们对教育的主张》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育应包括一个人整个的‘全生命’,没有什么毕业。”因为,人的素养,在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主要靠学校教育获得。走上社会后,人的素养,虽然主要靠自我教育获得,但学校仍然有责任、有义务,为其自我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罗辀重终身从事的是小学教育,但凡从他所主持的学校出去的学生,都会终身受到“做人”的教育。学校建有校友会,每年都有“校友节”;每个校友无论身在偏僻乡村,还是身处异国闹市,都会定期得到母校校刊《陶龛旬报》;不少师生之间、校友之间书信往来不断,探讨世间真理,交流做人经验;《陶龛旬报》经常刊载师生、校友之间的书信。
    现已年近90岁的江西陶龛校友谢和(荷)德给我来信说:“上个世纪40年代,我已不在陶龛上学,但我与陶龛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辀重先生仍然像我在校一样对我谆谆教导。我曾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问题,诸如‘晚上,老鼠一寸光,猫一尺光,老虎一丈光,为什么?’、‘泥鳅为什么喜欢吊水(迎水而上)?’、‘青蛙见人即射尿跳走,它射尿,是因为受惊吓,还是自卫’等等,写信请教辀重先生。辀重先生总是有问必答,后来还为我在《陶龛旬报》开辟了一个专栏,题目是‘为应谢荷德先生的要求,本报特辟《常识问答栏》’。”
    陶龛学生出校后,特别是走上社会后,都牢记“血性做人”宗旨。他们善于向别人学习做人,进行自我修养,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寄回母校,与大家共同分享。
抗日战争时间,陶龛不少学生参军抗日到过广西,他们给母校写信很少谈桂林的山水、阳朔的风光、邕江的壮美,而是介绍广西人如何的真、善、美。
    1938年4月初,考入柳州南宁军校的陶龛校友萧大任给母校写信,详细介绍广西“教育之普及”、“ 风气之俭朴” 、“妇女之强悍”,特别赞赏广西“全省妇女,大多有相当职业,治事能力殆全,与男子相等,或且过之。学校女生及机关职员,服装与男子同,头戴军帽,纠纠有勇士气。各乡村落,妇女常背着婴孩,肩负百余斤重担,跣足抖履,往来阡陌间,或进城买卖,或修筑铁路,盖比比皆是。此种勤俭之风,非若他省妇女之沉装艳抹,贻花粉之讥者所可同日语也”。陶龛学校在4月8日的校报《陶龛旬报》上将其摘要发表,编者特别总括一句:“广西人民之尚劳俭朴,委非他省可比”。
    1939年12月初,陶龛校友-驻桂林第六军的彭士观写信给母校,详细报告“敌入邕后的广西情况”。陶龛学校将其摘要发表在12月18日的《陶龛旬报》上。在摘要叙述广西抗战概况中,特别指出:“广西有十万大山,地势险恶,更有比任何省份要强悍的民众。他们都愿意当兵的,如小学教师、公务员,都自动请缨入伍杀敌,规避兵役是没有的听见说过的。所以,民众组织训练非常周到,并负有盛名。就是妇女们,也都走出了闺房,走出了厨房,组织了游击队,负责保卫家乡了。并且能够克服她们的种种困难,努力学习技能,曾经举行过“旅次行军”得到各界鼓励不少。当南路紧急时,闻已开赴前方,便负责慰劳及救护伤兵去了。这种娘子军爱国的热情,是值得妇女们仿效和称赞的。”
 
 
 

发布时间:2010/4/2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