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罗辀重素养教育叙论(征求意见稿)8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39

 
第一章 “素养教育”诞生
 
三、一块尚未开发利用的宝地之二
 
    二是他的子女和学生中没有大官大款。
    罗辀重所处的年代基本上是战争年代。他实施“血性” 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爱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培养的学生抗日爱国自不必说,20年代培养的学生到抗日战争时,正当年富力强,更是身体力行抗日爱国。陶龛学生究竟有多少牺牲在抗日战场,无法统计,但陶龛学生踊跃参军抗战,当时有目共睹,仅1944年秋,罗辀重亲自带领从军的青年学生就有好几百人。罗辀重除了本人参军外,还把3个女儿送到了部队,大女儿罗光缨还曾乔装乞丐深入敌后。解放战争时期,王工等一大批陶龛毕业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罗辀重又将自己另外2个儿子罗光盟、罗光益和女儿罗光玺、罗光玖送进了人民解放军。
    罗辀重培养的陶龛学生近5000人,在他生前大都与之保持联系,他死后,校友们失去了联络核心,大都互不知音讯,直到1984年前后为重建陶龛学校才重新互相联络上的,也不过500来人,约十分之一,他们大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遍布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英国、印度、巴西、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他们中既没有当大官的,也没有发大财的,大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教师,从事新闻、艺术工作的总编辑、记者、书画家,从事工程建设的高级工程师、经济师,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和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还有不少农民。罗辀重在世的儿女、孙辈,也都是普通职工。他们由于“血性” 的薰陶,“在事业上都是克勤克俭,兢兢业业的;在处群上没有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嗡嗡营营之辈。特别是十年浩劫时,陶龛学校校友,始终保持为人的本色,既未出政治掮客扒手,也未出打、砸、抡的‘左派” 分子”。但他们要把湮没了近半个世纪的罗辀重的“教育的革命” 思想与实践重现于世,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古往今来,中国的学者如不身居高位,又无天时地利可藉,其子孙门徒也无足够能力为之推挽的话,那么其事“湮没不传”,“后生小子,至不能举其名姓”的“可哀”局面是难免的。1950年,曾有一位陶龛教师在罗辀重去世后于学校内设立过 “罗辀重纪念室”,但没有多久便不复存在。1984年前后,以陶龛台湾校友李如初先生等为首,发起重建陶龛学校,颇为热闹了一阵子。但随着经费的缺乏和李如初等老人相继离世,热闹的场面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发布时间:2009/9/28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