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罗辀重素养教育叙论(征求意见稿)5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93

 
 
第一章“素养教育”的产生
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之三
    第二, 思想认识上的必然。
    罗辀重的童年是跟随父亲在江苏南京渡过的。当时新学伊始,各类学堂,特别是中等专业学堂,率先出现在中国大江南北的经济发达区。其父罗申田当时在南京积极推行军事新教育。罗辀重从小就受到父亲效法西方,立志创造的思想影响。1911年,他的父亲为维护西藏安定局面,遭人杀害,他只身入藏,搜集先父遗物,行程数千里,与各民族、各阶层人士有了广泛的接触,对国家对社会的积弊,对人民的痛苦,均有了较深的了解。回来后,在初次主持陶龛校政中,和在血书为父申冤报仇的过程中,更是感触良多。他逐渐深刻认识到:“一切社会的改革,应以教育改革为基础” ;“中国的教育如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罗辀重1912年首次担任陶龛学校校长时,年仅23岁。当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都刚刚颁布。他接办陶龛学校后,首先做好的只能是按新学制系统(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完成学校的转型,在稳定中扩展学校规模以求发展。他虽有浓厚的办学兴趣和服务桑梓的责任感,也可以从祖父办陶龛私塾中吸取传统教育的经验,还可从父亲主持江南学政、编写《江苏仕学馆学案》、《江苏法政学堂学案》以及主办江南将弁学堂、陆军学堂获取办新式学校的方法,但要确定办学方向,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他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因而有了外出求学的打算。此时,适逢堂兄罗仲渊旅法归来,堂弟罗季则留日返乡,他们都支持罗辀重远赴美国求学。
    1915年,罗辀重趁去北京为父亲申诉之机,未等高校法院宣判,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选修儿童教育。不同于依靠官费入学的陶行知、晏阳初等的留学,罗辀重是在半工半读中完成学业的,这使他一面在学校获得了系统的知识,更有机会接触美国社会,考察各种类型的学校,大大加深了他办好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罗辀重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在美国的游学经历以及自身教育的革命实践,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不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育等于零”。他抨击当时的“新教育”说:“我国近来倡行所谓‘新教育’,在表面上似乎是理论方法,应有尽有;唯实际上则这种新教育,只是盲从、粉饰、凌乱、空泛、无计划、无目的的教育。教出来的一般学生,大部分都不知道怎样做人,亦没有立志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更不知道做人的道理,试问这种教育,对国家民族有何用处?”
    这种“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思想认识,为罗辀重的教育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在“教人做人”的教改实践中,罗辀重又更加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但要教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教人“实践怎样做人”。他的“素养教育”思想于是水到渠成。
 
 

发布时间:2009/9/10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