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罗辀重素养教育叙论(征求意见稿)4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97

 
罗辀重素养教育叙论(征求意见稿)4
 
第一章“素养教育”诞生
 
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之二)
   
    罗辀重早在20世纪初期就成功地在一个局部范围内实现世界教育革命的三大目标,更在于其自身方面的必然。
    第一, 家族传承上的必然。
    罗辀重出身世代书香门第。他一家六、七代都热心教育。
    据曾述尧综合整理的《罗信南传》记述:罗辀重的高祖罗礼用、曾祖罗智洪即“耕读传家,世代香书”。 罗辀重的祖父信南则“惊然志于圣道… … 售田购书10 余万卷,昕夕浏览,与笃守伊洛儒学的罗罗山、刘孟容过从讲学”。罗信南(1812-1871)一生以教私塾为生,清贫自洁。他羡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为人,酷爱陶诗,每一次读毕陶诗,都毕恭敬地把诗集放在自家的神龛上,故晚年自号“陶龛居士”。他常欲设校施教而无力,并有“养浆处邻里仁粟缺本支” 之叹。
    罗辀重的父亲罗申田(1865---1911),谱名长裿,29岁进士及第,经过殿试,点了翰林,最先分发到江苏做候补道,深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器重。他见外侮日增,国势不振,于是恳请两江总督创办了江南将弁学堂,不久又创办了江南陆师学堂。为了办好这两所军事学校,罗申田坚持与学生同操练,同起居,共甘苦。几年后,罗申田离开了江苏来到四川成都,四川总督赵尔丰知人善任,任命罗申田为川镇边务大臣。一年后应驻藏大臣联豫邀请,到西藏拉萨任驻藏左参赞。他不论到哪里任职,对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冷暖非常关心。他为官清正,不以财为私,多年的仕宦生活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富强起来,要使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要办好学校,让所有的人有书读。1901年,为遂先人遗愿,他将历年所积蓄的俸钱,置田500硕,全部做为故乡地方公益事业的基金,创办三种义举,即义租、义渡、义学,其中义学田租240硕,取校名为“陶龛”。
    罗辀重的伯父罗锡畴 (1858-1892),谱名长袆,字甫生,历参刘锦棠、张曜戎幕,官至安徽和州知府,督造了和县镇淮楼,又称“鼓楼”,著有《和州集》。罗锡畴的儿子罗仲渊(1805-1934),名春騋,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年,他在家乡建立了中国一个最早的乡村图书馆。该馆“得以和州公祀产匡山冲田谷及和州公生前所置资政公祭产上竹园田谷禀县立案才得以成立”,故定名为“和州图书馆”。它比1924年由华侨集资、1929年正式建成于云南乡下的“和顺图书馆”要早20来年。罗辀重的堂兄罗季则(1891-1966,名益增,字春骊),堂侄罗彦谋等均是一生献身教育。其子女罗光缨等也是“生于教育,死于教育”。
    这样一个世代较为富有,却不以财为私,而热心公益的家族中,涌现出罗辀重这样一位教育家是不奇怪的。当然,这样的人很少很少。正如1936年,中共地下党员李品珍在《楚风》半月刊发表的《罗辀重论》中所说:“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能作笨牛式的努力,干着乡村教育,不慕荣利,不单在现在的湘乡少有甚匹,即在历史上,湘乡也没有过这么的人。如果是别的人,自己是留学生,是世家的苗裔,是乡村的绅士,和党国某些要人又有过同学关系,休说主办乡村教育的事不肯干,即县长之类的小官,也恐不会就的。”
 
 

发布时间:2009/9/4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