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动态

再上梅子山(一)

来源:“开心社区吧”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220

 
再上梅子山(一)
——娄底西阳白鹭湾游记
 
湘雨
 
    
 
    梅子山位于西阳白鹭湾涟水北岸。第一次去梅子山是在师范读书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同学去给爱国主义教育家罗辀重先生扫墓。
    “北有行知,南有陶龛”,在教育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讲的就是北方的陶行知先生和南方的罗辀重先生,他们都是教育的先驱者,是立志教育救国的好男儿。做为即将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在此时给罗先生扫墓,学校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也许,地下的罗先生是不会知道若干年后,有一群和他当年一样的热血青年在此怀念他——罗辀重,娄底西阳乡白鹭村人,其祖父慕陶渊明的为人,隐居白道庵,自号陶龛居士,以教私塾为生。其父申田公系前清翰林,为继承父志,于清光绪27年捐钱修建陶龛学校。罗辀重年轻时就立志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他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教育,回国后谢绝高官厚禄及城市的优越生活,回乡办教,主持陶龛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在此追忆他——以“血性”二字为校训,作为教己教人的方缄,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爱家爱民族、表里如一的好少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群几方面得到发展,反对死读书,主张进行活的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陶龛学校办得很有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30年代,学校蜚声国外,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之盛誉;我们在此倾听他——正在对师生讲述“血性”二字的含义,就是“利他人的道德心”,就是“不自恕”,就是“利群”,就是“不问收获的”;我们在此感受他——30多年来主办陶龛学校的含辛茹苦,尤其是在当时冷漠的社会里,他不加入国民党,扔掉城市校长不当,回乡专抓小学教育的可贵精神;我们明白了——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仍然能够带着累累伤痕站立起来!
    再次上梅子山是在今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和师傅、山巅、藏悦轩、叶之秋一起去的 。也只因了我多年所景仰的这位教育伟人,只因了那“血性”在时刻影响我、召唤我,只因了同去的有三位曾当过教师。
    从家出发,车行不过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西阳白鹭湾。下车,见秀丽的涟水河挡在我们面前,陶龛学校就在河对岸,“血性”两个鲜红的大字矗立在校门上。乘渡船(免票)过河不过三十步就到了学校。由于是双休日,学校无人。船工热情地和我们攀谈起来,说他今年快60了,小时候在老陶龛学校读过书,并告诉我们现在的陶龛学校是62年因建水库改建到这儿的,还向我们描述了当年两岸热闹的街道都因建水库拆掉了。当听到我们要去梅子山拜谒罗先生陵墓时,热情好客的他说自己的手摇乌蓬船无法去,但他马上将我们送回对岸,请对岸的一个熟人用手机联系上了一个正在打鱼的人,让他用机动小渔船送我们去。不一会儿,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驾一叶小舟向我们飞快驶来。
    坐在行走如飞的小渔船上,风迎面扑来,夹杂着两岸稻谷的清香,混着湿漉漉的水腥气味,使人感到非常清新、凉爽,深吸一大口秋天的新鲜空气,是这般惬意。岸向后倒着,水面上有很多养鱼的网箱浮标,不时有一两条鱼儿欢快地从水里蹦出来,荡起一圈圈涟漪;鸭子三五成群在水上自由游弋,高兴地觅食撒欢;一只白鹭被小渔船“突突突”的马达声惊得扑啦啦地飞起,落在了泡在水里洗澡的老牛背上,老牛像没有发现似的仍在游哉悠哉,好一幅和谐、温馨的牛鸟图。这些精彩的画面被大师们一一抢在镜头里。远山被氤氲的雾气笼罩着,太阳躲在云层后不肯出来。
    行驶了不到10分钟,转了几个弯,梅子山出现在我们面前,黛青色的大山长满了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一户农家在密林中隐约露出。艄公送我们下船说如果你们只待20分钟我就等你们,还告诉我们回来可以走旱路,不过很远,也可以打电话给他,他再来接我们。他至始至终都没有问我们要船钱。看着他驾船飞快离去,我们都说,这里的人真淳朴、善良。
    站在岸边,我们看见一位身穿红衣的妇人将大桶的田螺在河里使劲地搓洗,她说这是石螺很好吃。站在她身边的小姑娘拿着山板栗吃得正香,还大方地将山板栗送了几颗硬要我尝尝,剥开咬一口,呀,真甜!她说这山上还有好多呢,你去采吧!
 
 
 

发布时间:2008/10/9 【打印此页】
下一篇拜谒罗辀重墓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