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动态

感谢与期望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113

 
感谢与期望
 
 
罗辀重先生亲属  肖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
    首先,让我代表罗辀重先生的亲属向组织这次“罗辀重诞辰110周年纪念暨《罗辀重文集》首发式”的“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这次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及一切参加和支持过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的各级领导、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及陶龛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罗辀重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的落后面貌,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崛起,他拒绝高官厚禄,不图虚名,不谋私利,一生一世坚守乡村教育这块阵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呕心沥血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达30多年之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伟大教育思想和宝贵教育改革经验被湮没了近半个世纪,除了他的亲朋好友与学生外,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大大的发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对罗辀重先生的正确评价和对罗辀重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回顾这十几年来为恢复陶龛学校和研究罗辀重教育思想的艰苦奋斗过程,除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外,李如初、佘国纲先生以其个人的努力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身体力行,克服了种种困难,带动和影响着周围一大批人。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令人刮目的成果。
    李如初先生在陶龛求学、服务前后不过三年,但受主持人罗辀重先生教益特多,受陶龛“血性”教育颇深;踏入社会后,“做人做事,信守原则,从不逾越”,“曾三次枪口救人,三次请让考绩给同事”,别人视他为“傻瓜”,他则“始终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曾冒死检举贪污”;“凡遇操守不良,作风乖僻长官,莫不深恶痛绝,想尽方法回避,即使信托有加,升官升职,亦不接受,甚至立刻求去”,被人称为“不信邪”的标准“湖南骡子”。入台后,他闻知辀重先生逝世,除了将仅存的已经褪色了的辀重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放大,悬挂室内,朝夕瞻仰拈香行礼外,并依大陆家乡习俗于每年中元节另备冥钱化奉,以表崇敬,藉励志节。1979年至1989年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怀念一位伟大爱国的教育家》、《教育之神》和《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文,对于罗辀重先生之教绩、人格、气魄、志节,述叙甚详,表扬备至。他还在1980年于台湾发起举行了“罗辀重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并于1985年3月24日发出《支持大陆恢复陶龛学校的倡议书》,得到了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台地区校友的响应。当时国内对罗辀重先生并无深刻认识,但对于恢复一个学校,一个对外极有影响的学校,从统战的角度出发,从上到下都是一致赞同的。因此,从省到市几乎都离不开统战部门参与,有的甚至由统战部门牵头。所以,以李如初先生为代表的台湾校友所作的一切努力和各种建议,很自然地引起了各级领导及广大爱国校友的高度重视,使得复建陶龛学校及兴建罗辀重纪念馆的工作得以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胜利建成。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如初先生的不懈努力,就没有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校友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也就不可能有陶龛学校的恢复和罗辀重纪念馆的兴建。除此之外,李如初先生还身体力行,从经济上率先鼎力相助,并组织校友捐款设立“罗辀重奖学基金会”;并以70多岁的高龄,几度亲自率领台湾校友代表团回母校参加各种庆典,在海内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96年,李如初老先生不幸患了癌症,且已扩散恶化甚快,在他病危时给我写的自称“告别信”中,还念念不忘母校。他写道:“好在我已年逾八十高龄,一生为人行事,均已勉尽最大心力,可以俯仰无愧。”或许是李老先生一身正气,压住了病魔的缘故吧;或许是他已经做到“俯仰无愧”,心情特别乐观开朗的缘故吧;抑或是他的恩师罗辀重先生在天之灵保佑的缘故吧,总之,经过治疗和休养,李老的病情已神奇地得到控制,健康情况日见好转,至今仍然健在。在此让我们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李老先生堪称是罗辀重先生最忠实的弟子,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将永远载人陶龛学校的史册。
    陶龛学校的恢复和罗辀重纪念馆的建立,把罗辀重先生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抬了出来。然而,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对罗辀重先生的认识还只处在感性阶段,纪念馆里陈列的也只是一些不成系统的琐碎零星资料。而对于他毕生从事的教育改革实践和宝贵经验,却很少进行整理总结。但纵使这样,这也是一大进步。
    当人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时在娄底地区教科所任职的,被人称“湘中奇士”、“湖南一杰”、“湖南三怪”之一的佘国纲先生出现了,他的敏睿的思维在转动:“陶龛学校为什么办得这么出色?罗辀重先生究竟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把它办好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能不能加以发扬光大,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借鉴,受到启发?把所有的学校都办得象往日的陶龛一样好,甚至更好?.....”大凡科学研究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兴趣,这就是努力去寻求自己所思考的,甚至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答案。佘国纲先生开始找到一些介绍罗辀重先生的文章,但大多是—些简短的回忆录之类,仅李如初先生所发表的几篇比较系统,比较详细。但仅是这一些,就让他感到受益非浅,他恍惚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感叹自己 “身在宝山不知宝”,萌发了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罗辀重教育思想的想法,他称它是一块“未开发的宝地,是宝贵的人文财富……”,然而,他也知道,罗辀重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大官,又不图虚名,更何况已被历史湮没了近半个世纪,要研究他,真是谈何容易!—要有时间;二要有资金;三要有精力;四要有能力;五要有勇气;六要有恒心;七要有毅力。然而,越是接近罗辀重,他的时代责任感就越强烈,他说:“也许是我与他(罗辀重先生)心灵相通吧,如果搞实利主义,你不研究,他不研究,我也不研究,那还有谁来研究?如此,罗辀重的生平事迹岂不被埋没?其教育改革经验岂不会失传?如此,我们就会既对不起前人,又有愧于后人。”就这样,佘国纲先生义无反顾地,自觉地承担起了研究罗辀重教育思想的重任。    
    应该提出的是,对于佘先生来说,他的精力,他的能力,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的面对困难的勇气是不容置疑的。但时间要自己挤,资金要自己筹集,确实是够苦的了,他却这样安慰我们:“罗辀重先生曾经毁家兴学从事乡村教育改革,为了下一代,直至挤干了自己最后一滴血。与罗辀重先生相比,我这点牺牲算得了什么!”我想,这也是他埋头发掘、潜心研究、四处奔波,默默笔耕的动力所在吧。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广大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佘先生除了由他主编的《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季度小刊早已按期免费赠阅外,还终于编著出了《罗辀重文集》、《教育之神罗辀重》和《基础教育的灯塔——陶龛》三本书,并准备陆续出版发行,今天发行的《罗辀重文集》仅仅是其中的一本。   
    这里,我要特别告诉大家的是:佘国纲先生既非陶龛校友,又非罗辀重先生的亲属,能如此钟情于罗辀重教育思想的研究,决不是出自偶然的,而是他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时代责任感,这就是他称之为与罗辀重先生“心灵相通”的精神一血性精神。陶龛校友会会歌写得好:“血性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佘国纲先生是所有陶龛血性校友的最忠实朋友!在此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最后,让我再一次向在座的各位领导,来宾和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理解李先生和佘先生的良苦用心和辛勤劳动,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更殷切希望能把对罗辀重教育思想的研究、宣传工作转为自觉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以便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好,使之后继有人!
谢谢!
 
 
 

发布时间:2008/10/9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