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一块尚未开发的宝地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158

 
一块尚未开发的宝地
 
----罗辀重教育思想初探
 
 
    罗辀重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在陶龛的几十年办学实践中,主要埋藏在他创办的《陶龛旬报》中。这一宝藏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我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
 
“血性”方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只要提起“陶龛”,提起罗辀重,势必提起“血性”教育。
    “血性”,是陶龛学校的校训,是罗辀重教人律己的方针。
    “血性”是什么?梁启超说:“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无人类无世界也。”罗辀重说,“血性”,就是中国人民传统美德“信义” ①。它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有着非常具体的标准。它虽然用“信义”二字包括,但并非封建教条。他曾经在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古人“讲气节”,也是“义”的表现,但“只有气节也是不够的”。他说,在国难当头时,即使做到“义不受辱”、“杀身成仁”,也还是消极的举动。古人可以“一死了之”,但在今日,“一死”并不能“了事”,并不能却敌,必定要更积极地以死克敌之死,取得牺牲的代价②。
    “血性”的核心就是“诚实”。诚实,实际上是全人类为人处世经验的共同结晶。林肯早年在一个小镇店铺当伙计,对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对钱财往来“分文不差”而获得“诚实的阿伯”的美誉,从而帮助他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赖,后来成为美国总统。
    曾经有人认为,既然血性的核心是诚实,那么在战争场合就不宜提倡“血性”教育。他们说:“血性”不是要讲诚实吗?假若一个汉奸问你国内军情,直告则于国有害,不直告则不诚实,怎么办呢?罗辀重回答说:“‘血性’是讲‘诚实第一’,但‘信’就是‘诚实’ ,‘守信约’就是‘诚实’,就是血性的。”他举例说:“某君与其友相约,十年后之某日,在某地相会。过了十年,某君杀鸡扫径以待,人多笑其痴,但其友果然依期到达,这能说不是血性朋友么?同样,在一个会议上,经多数议决的公约,会众都有遵守之义务,其中的秘密,大家自然都要保守,在会外有人问及,应以实告之曰:‘此案已议决守秘密,恕我不能告你。’这是很坦白,很血性的。如果把应守秘密之议案,一五一十公开出来,这就破坏了公约,这还能算血性吗?”他指出: “在两国交战时,敌人来刺探军情,而把应守秘密之事告诉他,这是不诚实极了。现在汉奸之多,就是因为不诚实,即不血性的人太多,可以卖友,可以卖国。如果个个守国家的信约,、我想汉奸是可以绝迹的。我深信,在平时,固然需要训练大众的血性,在战时,尤其需要血性。”③    ·
    抗日战争时期,在“血性”教育下,陶龛师生冒着风雪百里劳军,顶着烈日集体投军。罗鞘重本人除了自称“老青年”带领数十名师生集体投军外,还把长子、长女送上了抗日前线,并让四女乔装乞丐,深入敌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提出:“为新中国铺路,替小朋友当差” ④的口号,做为学校“血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无怪乎“有人疑心提倡血性即提倡赤化”⑤!
    “血性”教育是罗辀重办学的独特方针和思想教育的独特形式。它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易于让人接受,难以让人忘怀。在他主持校政的30余年中,陶龛培养了数千名学生,“血性”二字铭刻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心中,他们自豪地宣称“陶龛学生是不扯谎的”⑥《陶龛校友会会歌》反复强调:“陶龛,血性。陶龛,血性。记住校训·,保持童心……大家一样血性做人,血性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不血性的人,哪里是我们的校友”。
    诚然,罗辀重提倡的“血性”教育,与我们今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但它将“人类的同情心,真性情与理智融合为一,使多数人成为正气磅礴,生机盎然,有光有热有血有泪的人”⑦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的。
 
“三儿”主义
    罗辀重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没有儿童,“就没有中国,没有世界了”⑧,只有把儿童教育好,将来他们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说:“应当把儿童看成是国家的儿童。我们训练儿童是为国家培养建国人才,为民族培植复兴干部。”⑨他主张学校要以儿童为“主人”,——切工作都要以儿童为中心,实行
“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的“三儿”主义。
    基于“三儿”主义,罗辀重大胆进行小学教育改革。为适应农村的特点,在陶龛学校以办完全小学为主体,兼设幼稚园,兼开乡村师范、升学预备,实行初等教育——条龙,为农村儿童接受教育提供方便,并为其升学、就业减少困难。为了不把贫苦儿童拒之学校门外,他在学校设立“工读生”制度,用“半工半读”的办法,免费招收工农子弟入学。他还在学校附设“求实”小学,专门招收贫苦人家子弟,年龄不限,免费进行两年义务教育。
    从“三儿”主义出发,罗辀重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在德、智、体、美、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他反对死读书,主张进行活的教育。他在陶龛设有为儿童进行直观教育的博物馆,爱迪生院,陈列有不少动、植物标本,备有各种教学仪器。他还在陶龛建有线装、平装图书馆各一座,藏书丰富,经、史、子、集,万有文库,少年百科丛书,应有尽有,并建有美术室、音乐室,每年都要举行几次体育、美术、音乐比赛。为了增加教学时间,他在陶龛将“周日制”改为“旬日制”,每十天休息一天,每旬第一天,他都要亲自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宣讲“血性”校训。每旬第九天,学校都要组织不同爱好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有的弄乐器,有的绣花,有的雕刻,有的绘画,有的照相,有的学木工……他还主持创办了《陶龛旬报》,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办学经验。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凡孩子们能做的事,罗辀重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他在陶龛学校推广英国倍尔和兰格斯特创造的“导生制”,提倡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辟有专门菜地,供师生栽种;平日打扫清洁卫生等工作,也要求师生共同分担;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都要让工友休息一天,让师生顶班劳动。他在教师中反复强调要“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⑽,对儿童的教育应当耐心地进行启发诱导,坚决禁止体罚儿童,反对打骂儿童。他还针对当时社会上教育儿童的弊端,疾呼“救救儿童”,并希望“儿童导师,对灌输儿童之材料,总以适合儿童心理、儿童需要为原则,切忌勉强灌注,或以成人眼光看待,强人所难”⑾。
    罗辀重的“三儿”主义,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片面性。但它又不同于杜威的思想。因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或“儿童本位主义”只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罗辀重的 “三儿”主义,除了主张教育教学方法应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中国传统的形式主义的奴化儿童的教育方式方法外,还包括学校设立的目的,即在学校为谁办,谁是学校的“主人”等问题上,也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从小就学习民主地管理自己。他认为,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⑿,故教育儿童的学校自然也要“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在社会上,“一切公务人员”是“仆人”,“人民”是“主人”,在学校,自然儿童是“主人”,校长、教师是“仆人”⒀o
 
“三爱”精神
    “血性”方针和“三儿”主义,都要靠办学之人,靠教师去执行,去实施。罗辀重聘师十分严格,但并不特别注重教师的资历。在资历上,他认为只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行。他特别注重的是教师的人品。他把“堪为人师”作为聘师的核心标准。40多年前,他拟订的乡学《聘师之条件》,条条蕴含着“为人师表”之意:一、必须注意人格,以身作则,最低限度能摒绝烟酒嫖赌等不良嗜好。二、要能矫正社会恶习,至少自己在校内外不能触刑网,致师道扫地。三、对教育应具有“学不厌诲不倦”之热忱,勤于进修,不断改进教学、,负责到底。四、应以全副精力对付受教者,按时上课,非上课时间,亦随时地负有教导责任。五、对儿童要有循循善诱之态度,不行体罚。六、对同事要能推诚合作,一切以大局为重,不易发生口角。七、应有远大目光,忍受目前一切清贫生活之决心,不受物质之诱惑,而见异思迁,或埋怨报酬太少,而对工作懈怠……⒁
    罗辀重的这份“聘师之条件”,非常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它可以让人们达到,但又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要达到这些条件,他认为,最基本的是要有“爱教育”、“爱儿童”、.“爱学校”的“三爱”精神。他说:“一个优良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教育爱,应能同情儿童的困难,了解儿童的错误,.以儿童的安全为自己的安全,以儿童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他应该爱教育,以教育为他的终身事业,生于教育,死于教育。”⒂他又说:“教育者的理想性格,是以‘爱’为中心,以服务效劳为最高理想……教育家之爱儿童,不是爱他们既成的价值,倒是他们未成的价值,还欠缺的价值。所以要把自己浑身力量献给他们,帮助他们长成价值。因此,对方越丑,越愚,越不成熟,教育家就越要爱他们。如果不脱少爷小姐的习气,爱清闲,图干净,而讨厌儿童囖嗦、不洁、调皮、无知,那他便不配做教师……”⒃他还说:“教育者……决不等于……是开子白铺的……惟有心不在焉,视学校如僧舍,做一日和尚连一日钟都懒得撞的人,搀人教育,那不但对教育无效,使教育腐化,而且是‘亵渎教育’,破坏教育……”⒄。
    人们常把教师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罗辀重则提倡办教育的人要“挤出自己的血液,补济后一代”,要求教师树立“磨血”(磨尽自己的心血),“呕血”(呕尽自己的心血)和 “造血”(为社会创造新的血液)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这样做,首先自己这样做,他一生只穿粗布衣,戒烟戒酒,很少节假日休息。他的家与学校近在咫尺,但却很少回家门,理家事。他坚持在校与老师同桌吃饭,坚持深夜查看学生宿舍,坚持与师生同劳动。他在陶龛30余年,除吃饭外,没有从学校拿取分文报酬。相反,为添置学校用具设施,他还加捐100担田租。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学校,献给了儿童,献给了教育。
    罗辀重的教育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平民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三、四十年代兴起于中国的 “民主教育”思想的溶合。它有着自身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根植在孔子言行和墨家学说之中。诚如一古文学者所说:“孔子是最有‘血性’的大圣。”他的教育思想免不了有其局限性、片面性,但他的“血性”方针、“三儿”主义和“三爱”精神以及我们以后将陆续探讨的“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等素养教育思想和师教改革等主张,是永远值得我们注意、借鉴、研究和继承发扬的。
 
1990年5月
 
①  1941年《陶龛同学录》)“本校的校训——血性”
②  三、四十年代陶龛学校标语。
③  1939年5月18日《陶龛旬报》
④  《陶龛旬报》第3期。
⑤  《陶龛旬报》第3期。
⑥  《陶龛同学录》
⑦  1947年12月18日《陶龛旬报》
⑧  1930年罗 重《写给小朋友的》
⑨  1943年6月18日《陶龛旬报》。
⑽  1947年12月18日《陶龛旬报》。
⑾  1940年3月28日《陶龛旬报》。
⑿  1947年12月18日《陶龛旬报》。
⒀  1948年8月3日《湘乡日报》“划时代的教育”
⒁  1943年7月28日{陶龛旬报}。
⒂ 1943年3月18日(陶龛旬报)。
⒃  1943年2月28日(陶龛旬报)。
⒄  1939年11月28日《陶龛旬报》。

 

发布时间:2008/10/9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