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经费论(之四)2012.2.16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440

 
第二章 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九节  素养教育经费论(之四)
 
    社会各界的捐助是陶龛办学的重要依靠。这些捐助的奉献者,都希望自己的奉献能真正发挥作用。罗辀重最能遂其心愿。
    首先,罗辀重对待任何捐赠,都是及时按奉献者的心愿使用起来。捐助的图书报刊一到手,他便立即陈放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架出借。他自己更是发奋地阅读,并把教学有关的内容勾画出来,分送给教师们研讨。每次校友发起募捐新建校舍,他不仅坚持专款专用,而且总是一边筹款,一边施工,力求当年就建成用上。抗日时期社会各界的捐款大多是为难童、为抗日将士的子女提供就学基金。罗辀重在陶龛每期尽力招收这类学生,捐款如有剩余,便存入银行或投资于实验农场和消费合作社,使死钱变活钱,既保持捐款价值,又利于学生“职业陶冶”活动的开展。
    其次,罗辀重对待任何奉献,不论捐助数额多少,也不论价值高低,一律开列收据,并一律登报鸣谢。《陶龛旬报》经常刊登“鸣谢”公告。捐巨款的和捐大量图书的“鸣谢”,捐一元二元的或捐一二本图书和题几个字的同样“鸣谢”。如:1938年4月18日《陶龛旬报》刊登的“三十周年纪念堂鸣谢”:“喻子敦校友捐二元;龙良臣校友捐二元;贺芳龄校友捐一元”;5月18日《陶龛旬报》刊登“大众致谢”:“昨承本校易锡钦、易登章两同学赠本校全体师生黄瓜一百斤赏新,特此志谢”;8月28日《陶龛旬报》刊登的“陶龛图书馆鸣谢”:“谭云山先生赠:中国与印度一本;中印文化沟通一本;中国佛教现状一本;何为中国宗教一本;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史一本;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一本;历代藏经考略一本;印度评论一本;已唤醒之印度二本;宇宙风三期;见闻一本;海潮音二本;抗战地图一幅;抗战必胜弹词一本;民意一本”;该期《陶龛旬报》还同时刊登有“三十周年纪念堂鸣谢”:“叶溯中先生题赠,‘一乡之英’四字;战时儿童刊社题赠‘艰苦奋斗’ 四字”;1943 年,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从陶龛导师刘惕王君得知陶龛办学经费困难,便慨助陶龛办校基金国币1000 元,陶龛亦是专函致谢,并将谢函刊载在3 月8 日《陶龛旬报》上。
    第三,罗辀重主持的陶龛学校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向社会募捐,而且学校师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也尽可能地捐款、捐物。抗日战争时间,陶龛学校师生多次捐款捐物支援抗日。1937年10月8日《陶龛旬报》载:“在‘九.一八’那天,本校已举行献金运动……儿童们节省糖果钱,踊跃献金,连日集款情况,高小部已有成数的如下:三十班  十元一角;三十一班  六元二角;三十二班  五元六角七分;三十三班  八元三角五分;三十四班  六元七角;特科班  八元一角;俟汇集初小部的捐款后即汇寄县城转寄前方。”该校不久又发起制献百件棉背心运动,到11月底超额完成。11月28日《陶龛旬报》载:“前本校发起制献卫国将士百件棉背心运动,认捐者界常踊跃,数日之内即已捐定112件,比由本校缝纫部日夜赶制元。,在七天内完成……现将为此运动出力出钱者刊列于后,并志公谢……”出力者有七人,罗辀重的女儿罗光璎带头,出钱者50人共出112元(每件成本国币1元),罗辀重本人带头出6元。
    第四,罗辀重“不慷他人之慨,浪用一文”。他对为陶龛学校发展所募得的资金十分珍惜,对由陶龛学校发起组织的社会募捐所得资金也同样十分珍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陶龛学校发起的“文化劳军”、“救灾”等社会性捐助活动,其组织募捐的各项费用均由陶龛学校支付,决不在捐款中开支分文,决不像我们今天有些负责承办“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的部门和单位,他们不但吃、喝、用均要在捐款中开支,有的还要拿补助。1940年,陶龛学校负责承办救济难童募捐活动,湖南零陵禁烟委员会主任陈秋凝和国民党七十一军军长宋希濂均捐巨款。罗辀重亲自给陈秋凝写信致意,说:“秋凝先生:素未识荆……慨捐巨款,期望教育之进展……,倾仰至深!善捐之款,已拨入本校募集基金委员会,永不动用;即所生利息,亦限制用途,专作救济难童及津助贫苦之出征军人子女求学费。不敢慷他人之慨,浪用一文。总期于捐款不致虚掷,以副捐助者盛意。”在给陆军第七十一军驻陕办事处的信中,罗辀重同样表示:“承贵军宋军长慨捐本校国币300元,已经敬谨领收,并拨入本校募集基金委员会,永不动用;即所生利息,亦限制用途,专作救济难童及津助贫苦之出征军人子女求学费用,以副捐助者之盛意。”1943年1月24日,《湘乡民报》曾发表专文,称赞陶龛学校“响应文化劳军而募得巨额捐款,涓滴归公,其爱国热情实属难能可贵”。
 
 

发布时间:2012/2/16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