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师资论(之六)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02

 
第二章 “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八节 素养教育师资论(之六)
 
    从罗辀重拟订的乡学《聘师之条件》及其制订的“陶龛学校聘约”来看,他对选聘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并不特别注重教师的学历。在学历上,他认为只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行。1943年7月18日,他在《陶龛旬报》发表“教育哲言”说:“文凭何足凭?证书何足证?文凭之谜不穿,教育之路不通;证书资格之束缚不解,学术思想之发展无望。”后来,他在与娄底三女校核长谢瑞祺谈教师的学历问题时,认为:高学历,并不一定有大学问,即使有大学问,也要看他愿不愿出历。他说:“一个人有最大的学问,但不愿出力,这学问的价值等于零。而一些学历不高的人,他们肯干事业,在干中学习,学问自然就会充实。”
    罗辀重最注重的是教师的人品。他把“堪为人师”作为聘师的核心标准。他拟订的乡学《聘师之条件》和《陶龛学校聘约》中“共同遵守之信条”,条条蕴含着“为人师表”之意。这些条件非常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它可以让人们达到,但又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要达到这些条件,他认为,最基本的是要有“爱教育”、“爱儿童”、.“爱学校”的“三爱”精神。他说:“教育者的理想性格,是以‘爱’为中心,以服务效劳为最高理想……”陶龛“教育墙”说:“我的痛苦,由我独自喝尽,我的喜欢,与人共享,这才是人类中的真爱。”另外,教师还必须懂得、并真正做到:教师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同时也是在与学生一起实践怎样做人,“人与人相处”,“彼此都是指导者,而同时又是被指导者”(《我们对教育的主张》)。
    对于教师的人品,罗辀重很重视许多办学校的人所忽视的教师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1939年5月,他在与青年教师的谈话中,首先就是提醒青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从当时在知识青年中招收抗日战士中发现,“因体格不健全而落选的,其数目至堪惊人”。他说:“原因是知识青年对卫生太不注意,如饮食无度,起居无时,烟酒牌赌,即抛开道德观念不讲,亦实是戕害青年身体的行为”,“但青年有时不惜卜昼卜夜,拼命为之”;有的青年“日夜死读书,懒于劳动,致近视眼及有初期肺病型特多”; 有的青年“又专爱运动,希望在运动场上出风头,因此所谓运动健将,又多半患着心脏病,慧而早死,千古同慨”!他指出:这些青年是“太不重视身体”了,但另一方面却又“太重视精神”。所谓“太重视精神”,就是“生怕用脑筋”。他说:“本来,精神是愈用愈明的,但不知何人发明一种‘非生理’的学说:‘精神愈用愈枯’。青年似乎中了此说之毒,最怕思索。文章则人云亦云,做事则随波逐流,一遇困难,或以不了了之,或则敷衍过去,或则消极灰心,不愿去想一种积极应付之方法,所以对科学很少发明,对事业无法推进。”他希望青年们,特别是青年导师们,要养成“居有时”、“食有度”、 “不抽烟”、“不酗酒”、 “不牌赌”等良好身体生活习惯,和“创业、创作、创学”等“勤用脑”的精神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无疑是教师对学生“以身作则”不可缺乏的人品。
    人们常把教师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罗辀重则提倡办教育的人要“挤出自己的血液,补济后一代”,要求教师树立“磨血”(磨尽自己的心血),“呕血”(呕尽自己的心血)和“造血”(为社会创造新的血液)的思想,也就是说:要有血性的教师来培育血性的学生。
 
 

发布时间:2011/11/2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