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五育并重论(十一)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54

 
第二章 “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七节 素养五育并重论(十一)
 
   
    对群育价值的重估,罗辀重强调的是“群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1940年,罗辀重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外行谈》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本来美育是和德、智、体、群四育是并重的”。1947年,他在《五育价值重估》中更进一步提出:“学校的重心应该是群育,即处群的教育—其余实施的德、智、体、美四育,应都是为着处群而有。”他的这一论断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个人“群化”。人,从一生下来,就处在“群中”,就在学习“处群”的方法。教育的功能主要就是促使个人“群化”。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德国教育家纳托普说:“真正的教育在于使人变为社会的人”。他还说,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是因为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不是社会陶冶的结果。因此,他特别注重个人与社会同一性以及通过教育使人明了社会的真相和处世的方法,即注重“群育”。罗辀重对此深有同感。他在《不敢做好人》—文中深刻揭露社会上偷扒抢劫、贪污贿赂、坏人坏事盛行和好人被构陷、好人做不得的种种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好人”没有“群体”观念,“大家怕得罪坏人”,“不打击坏人,让坏人成功”;就是因为教育的失误,没有教育人们“站在大众的立场”正视现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教育人们“事关大家,就要大家来。见义恐后,当仁不让。不要因前人受到危险而退缩不前;要用社会制裁力量压倒坏人。我压不倒时你来,你压不倒时他来,全不灰心,屡仆屡起,屡败屡战。这样影响所及,风气一变,坏人自然绝迹”。
    二、学校是“群性教育”的主要场所。关于“群性”教育,18世纪以来的各国教育家大多认为:家庭是最早对儿童实行共同教育的场所,学校.团体、政府、社会、同学和邻里都是发展群性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但学校才是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美国教育家苏扎洛明确指出:学校是调和儿童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的一个设施。20世纪初,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研究社会与教育的关系。罗辀重于1915年留学哥伦比亚,无疑受到老师们的“教育社会学”的思想影响,对学校所负使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本校实施生活教育的方法公开答复儿童的父母们》中指出:“学校之重要性,在于养成儿童之群性,倘专为识字读书,则尽可买些教科书在家学,请家师教,又何必入校。须知人在儿童时期,必须有多方面之接触,使养成多方面之应付才干。今日是群的世界,局促于家小环境中,大了决不能为社会之用。”他在《五育价值重估》中则更加明确指出:“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群育的范围太狭;在社会教育中,群育的范围太泛;惟有学校,聚各阶层、各姓族于一堂,尚能确实善为领导,毕业后加入社群应能知道人性,应付裕如。”
    三、学校德、智、体、美四育都是为着处群而有。年轻的一代为什么要进学校?就是为了学习“处群”的方法。罗辀重在《春季始业第一课—惜时》一文中指出:“学校始业了,老师们将指示我们……处群的方法,……这些是一个人所必须知道并实行的。”学生来到学校,“碰着了许多旧同学,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处在“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锤练思想,获取知识,锻炼身体,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在学校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智力教育、增强体质以及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些都是处世处群所必须传授、掌握并实行的。所以,罗辀重在《五育价值重估》一文中,斩钉截铁地说:“本来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即处群的教育——其余实施的德、智、体、美四育,都是为着处群而有。”他主持的陶龛学校,德、智、体、美四育,都是在“处群”中进行,在“律己”和“利群”两方面潜移默化。
 
 

发布时间:2011/9/16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