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教学论(之二)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80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 素养教育教学论(之二)
 
    一是课程设置均为做人教育之“必须”。
    罗辀重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狭义化’到知识贩卖。学校的全部工作,几限于上课,应付考核。每期课程,多至十几种,每周上课钟点,多至三四十小时。教员力疲于讲,学生力疲于听。于是做人的道理全不讲求”(1943年5月18日《陶龛旬报》“教育哲言”)。
    为了纠正这个根本的错误,罗辀重主持的陶龛学校设置的课程均为做人教育之“必须”, 课程数低年级六、七,高年级也不过十门。师生们在教学室上课、听课的时间,每天不到5个小时,从末有教师“疲于讲”、学生“疲于听”的情况发生。
    “党义”方面,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规定设置,并按规定在高年级(小学四、五、六年级)每周(在陶龛学校是每旬)开两小时的党义课,由执有党义教育检定证的国民党员教师罗绍业、罗昆居两先生担任教授。1938年后,“党义”改为“公训”。罗辀重设置的素养教育的第一门课程, 无论是叫“党义”,还是叫“公训”,实质上都是“血性”教育,“血性”即“孙中山先生所称许之吾国固有之美德‘信义’”。这是做人第一位缺少不得的。
    文学及社会科学方面,有“国语”课,内含“作文”、“习字”。在当时,不少小学“把习字一科,作为填满时间表的一种装饰品,先生无一顾问,致好些小学毕业生,尚有写不成字,而为社会所诟病的”。 罗辀重认为,“习字”是“小学生最宜注意学习的一科”。他主持的陶龛学校的“习字”科,“除国语教师随时指导习字外,另由唐均尧先生每日规定时间,讲授书法,复巡视各生习字,加以个别指导”,还举办“习字”比赛,“以提高学生对习字之兴趣”(《写真》)。陶龛学生的字最差的也比一些学校写得好的学生强。我有幸复印到一本陶龛学生的 “音乐听课笔记”,看了那用毛笔随手记下的听课笔记,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高年级开有历史地理,1938年后,合为“社会”课程。六年级及补习班,每旬还由罗辀重先生授有一点“英语常识”,这是做现代人所必须的。
    生活技能科学方面,有“数学”、“自然”和“工艺”课程。“数学”,内含“算术”和“珠算”。“在乡村中,就应用方面说,则珠算实较笔算为重要”,故罗辀重“极注意珠算之指导和练习” (《写真》)。“工艺”课程,与数学一样,都是人生活上“必须”之“真确而又实用的技能”。 陶龛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开设有手工课,1930年改手工课为“工艺”,并发展成一种课内外结合,教师学生同参与的职业陶治活动,几乎所有乡村当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项目都尽量设置,如图书馆学、公文程式、画地图、簿记,自行车驾驶、修钟等;抗战时期又增加急救法、防毒演习等项;有的项目如印刷、刻字、缝纫、照像等还纳人消费合作社直接营业,洗衣、理发等则与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结合,园艺、饲养猪、兔、鸡、鸽、鱼、蜂等项则同自然课的教学相街接,作为农业实习进行。
    体育音乐卫生方面, 有“体育”(含卫生)、音乐、“美术”课程,也都是人生之“必须” 。卫生虽然没有列入课表,但学校非常重视。陶龛学校“每期开始的新生,占三分之一以上。有来自乡村的,有来自城市的,长幼也不齐,对于卫生的习惯,完全没有养成民”,始业的一二旬,他们“差不多随时随地,要指导新生”讲究“卫生”(如不随意涕吐;使用公筷分食;餐后漱口刷牙;墨污手指立即洗涤;勤剪指甲;不随手抛弃字纸瓜壳;常换内衣自己洗浆;开着窗睡;晨起折被挂帐;起床后不再入寝室;热天勤淋浴,冷天勤洗脚等),使他们与老生“同化而成习惯” (《写真》)。
 
 

发布时间:2010/11/2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