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设备论(之三)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43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 素养教育设备论(之三)
 
    罗辀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到学校上学,不能说是去“读书”,而应该说是去“求学”;学校是“是专为求学而设的”,“所以它要有便于求学的一切设备”。 求学的设备需要钱,需要经费,罗辀重主持的陶龛学校是私立学校,经费“少得可惊”。但他从不抱怨,从不发牢骚,而是千方百计,埋头苦干,“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一个乡村小学的写真》)。
    1928年,罗辀重将陶龛校园内大厅的前墙改造为素养教育的重要设备。墙额石刻校训,“血性”二字,系30年代中国书法家唐驼所书;左墙为经常更换的巨幅绘画,右墙上则经常整齐地张贴更换一些用大字书写的标语。陶龛师生把这面墙叫作“教育墙”。
    陶龛“教育墙”上的大型壁画,由学校美术教师所作。这种壁画既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又给师生以“德”的熏陶。20世纪30年代后期 ,“教育墙” 上有朱道兴先生绘的大型“海陆空作战”壁画。它宽达数丈,高达数尺,那海陆空的战斗场面,那比真人还高大的军民威武形象,那用廉价购置的黑烟土兰颜色,配上“平时要有战时的准备”和“战时要有平时的镇静”的两条醒目的标语,不独给每个师生和每位过路者以强烈的战时印象,而且显示出一股救亡图存的巨大号召力,使人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情感。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副大型抗战壁画换成了大型理想壁画,作者刘钦武,标题为:“未来之农村—沙漠变成绿洲”。图为广大的乡村景色,农作物都已成熟,一片金黄色,奇花怒放,稀疏地有着立体式工厂及住屋,有气象台式之圆顶建筑物,似为原子能量贮藏所。工厂里的机器在转动,却不须一人照看;汽车在道上奔驰,却不须内燃机;每户人家都能得到大量电力,而电力公司不用煤,不生烟,空气变得格外新鲜。它警示世人不要用原子弹去杀人,不要破坏环境,鼓舞世人要用原子能为人类谋幸福,使沙漠变绿洲的空想成为现实。
    陶龛“教育墙”的标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守则”之类的。如“陶龛学生是大让小,男让女的”;“陶龛学生是诚实的”;“陶龛学生是见义勇为的”; “陶龛学生是喜欢打赤脚的”;“陶龛学生是不扯谎的”;“陶龛学生是不打赤膊的” ;二是教育思想、教育主张之类的。如1947年,陶龛学校在教育墙上“我们对教育的主张”的大幅标题下,陆续更换张贴过大量标语,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浸润的,靠潜移默化,不能立见功效”;“一切社会改革,应以教育改革为基础”;“一切规章宣言之基础,应建筑在教育上面”;“儿童良好的品性,须从心理的观察出发,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的活动中训练’;“跟人民学,跟小孩子学”等等。
    陶龛校舍后面有个小山,山上长着许多竹、树和野花野草,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花园”。陶龛学校低年级学生很喜欢到这里玩耍。罗辀重又因势利导,于1932年“四四”儿童节前,正式雇工加以修茸,将其开辟为“小友园地”,以作该年“四四”儿童节纪念。1933 年“四四”儿童节,学校又在此建了一座简易的茅棚,架上秋千等玩具,取名为“四四亭”,并正式招收幼稚班。此后,小友园地游乐器具不断添置,环境不断优化,小朋友都把它当作幸福的“乐园”。
    当国民政府教育部视察员吴研因,视察陶龛学校,肯定学校教育设备“敷用” 时,罗辀重并不以为满足,而是继续改善增添教育设备。
    1933年年底,陶龛学校高小22班毕业,该班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在校园“小友园地”修建了一个“念念亭”作留校纪念。这以后,陶龛学校几乎每年暑假和寒假毕业的学生,都要集体在学校留下一个或大或小的纪念物,有“象形喷水池”、“小篮球场”、“鸟的家”、“日晷台”、“八用钟”、“旗杆”、“三益路”、“ 三益路雨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眺望楼”、“螺旋亭”、“中院灯塔”、“游戏场石堰”、“图书承尘板”、“中院天井v形栏杆”、“防空洞”、“纪念堂讲坛桌”等等。
    与此同时,罗辀重还另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学校配置了无线电收音机,修建了建校“30周纪念堂”用作高小教学室,并在高小部和初小部之间架设了电话线,后来又开设了长途电话;还将手抄《陶龛旬报》升为石印,拆掉旧会堂和食堂另建二层新楼房,并将光明室升一层为仲渊图书馆,又特制大沙滤桶改善饮水条件;接着又重建了图书馆、阅览室,并修建了“建校40周年纪念物”—“造血楼”等。
 
 

发布时间:2010/8/10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