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环境论(之九)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33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 素养教育环境论(之九)
 
    罗辀重的老师杜威说:“学校即社会。”罗辀重的同学陶行知把老师的观点倒过来,说:“社会即学校。”但,罗辀重认为:尽管学校“聚各阶层、各姓族于一堂”(《五育价值重估》),具有社会的性质,但它并不等于社会。
    1943年5月8日,罗辀重在《陶龛旬报》发表“教育哲言”,说:“教育之范围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并不应指形式上之施教与受教,且须包括平时言谈讨论、彼此知识交换、社会领导共事及种种模范作用。”
    由于“学校是专负教育之责的”(《智育及其他》),因此,它除了“形式上之施教与受教”,还必须尽可能使学校教育通达“平时言谈讨论、彼此知识交换、社会领导共事及种种模范作用”。罗辀重采取“学校家庭化”和以学校教育“教育社会,取得民众信仰”,使“民众由此发生‘教育反映’” ,“转以环境为教,送达学校,以改变学校教育”(《我们对教育的主张》)两大措施,而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学校教育虽说不是万能的,但如果学校教育都能像罗辀重一样,实施“素养教育”,那么许多家庭矛盾、社会矛盾,以及个人心理矛盾,都可迎刃而解,像一起又一起校园戮童的血案,和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续堕楼的事件是不会发生的。
    1927年,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改造乡村教育。他呼吁:“我们的新使命,是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罗辀重早在陶行知呼吁之前就走进了创办“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的队伍,寻找乡村教育的生路。他埋首乡村近40年,所见的事实是全国十分之九的乡村的事实,所做的事业是改造乡村教育,改变乡村面貌的事业。他主持陶龛学校,实施“素养教育” ,成功地改造了白鹭湾乡村。
当时也有不少有志之志,响应陶行知的号召,奔赴乡村,以“教育改造乡村”,以“教育救国”,但由于没有找到“素养教育”这条路,因而大都没有成功。
    1992年,一位年近90的陶龛校友刘炳辉给我来信说:“希望教育界陆续出现千百万个罗辀重先生来振兴中华,改造世界。”如能这样,那是中国之大幸、世界之大幸。
 
 

发布时间:2010/7/29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