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环境论(之七)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35

 
第二章“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三节 素养教育环境论(之七)
 
    为了改变学校周围的民风,让社会风气给求学者以正常的、良好的“暗示作用”, 罗辀重总是以身作则,先从自己、从自家、从自己主持的学校做起。
    1922年8月29日,罗辀重在《大公报》发表《废除中元烧包的我见》,主张“废除中元烧包”。他认为:“中元烧包,实在是一种耗财费力而无意义的举动,所以我们应该毅然地废除它!”,他指出:废除中元烧包,既可以节省经费来“普及教育”,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改变我们“‘昭示后人纪念祖先’的一种暗示作用”,即“要钱不要命”。他劝告人们:“我们教育我们的子弟,要用一种正常的暗示,怎么反用万恶的金钱来做暗示呢?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除了要钱之外,再不知道有别的事情了,那么,还成了一种什么样子的社会呢?”
    罗辀重说:有些人也“明知”“中元烧包”“无意义”,“但为习惯所囿,仍旧要‘奉行故事’”。 他“希望大家即知即行,不要作习惯的奴隶”,并以身作则,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自己、从自家、从自己主持的学校“废除中元烧包”,“纪念祖先”的活动放在清明节。
    20世纪20-30年代,陶龛学校每年清明节,大都停课一天,集合数百师生,成为一长蛇阵,蜿蜓登梅紫山陶龛先生墓前,分班行谒墓礼,放炮献花,但不烧纸钱。接着,师生们留山活动,向大自然求学,数小时后再整队归校。到40年代,陶龛学校基于“民族扫墓,凡属先民之墓,都可以扫,不必一定要自己祖宗的坟墓才去扫’’的思想,把扫墓的范围大大扩张,凡在学校附近的先民之墓,都带领师生予以祭扫。该校后园有彭宇魁公之墓,年久失修。1943年,陶龛学校组织师生于清明节为之扫墓,并刈草修整坟框,遍种花草。过了几年,这里便成了陶龛学校花团锦簇的“后乐园”。
    在陶龛学校的带动下,20世纪20-40年代,陶龛所在的白鹭湾一带乡民,大都改变了中元烧包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建立后,破除封建迷信,全国都基本上打破了中元烧包的习惯。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一陋习不但重现中华大地,而且花样百出,不仅烧纸钱,有的还烧真币;不仅烧包,有的还烧纸扎的“二奶”。
   1999年,陶龛校友—山西太原机床厂设计师邬长青给我寄来一篇《读“废除中元烧包的我见”有感》的文章。他说:“金钱是有用的,但也是万恶的。从报刊电视披露出的当今社会案件:杀人抢劫、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损公肥私、走私贩毒、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偷工减料、陪唱卖淫等等,这些案件,无一不是为了钱。这些犯罪分子把钱看成是万能之物,都是‘要钱不要命’”“在他们的脑子里”“就像罗辀重先生所说的‘除了要钱之外,再不知道有别的事情了’。所以,对他们来说,金钱就成了万恶之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犯罪分子的观念和思想,是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暗示有关,是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的是分数,分数成了衡量好学生的唯一标准,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因此造成教育方面的偏向,即学生在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到社会就只知道钱,想要多多的钱,却又不勤劳致富,而是想非法得钱,结果就走上了犯罪道路。”他呼吁我们的“教育部门”、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人人都要认真地读一读”“ 罗辀重先生的‘废除中元烧包的我见’”,“要给孩子们‘一种正常暗示’,‘把后代引向正确的轨道教育’”!
 
 

发布时间:2010/7/4 【打印此页】
留言评论
  • 忠湘:好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