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教育之神罗輈重的血性思想与实践述评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497

 
教育之神罗輈重的血性思想与实践述评
 
中共娄底市委党史办  李分建
 
    罗輈重(1889--1950),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白鹭湾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唯一被尊称为“教育之神”的爱国教育家。他主持的陶龛学校30 年如一日,坚持对学生进行血性的道德教育。一位陶龛学校校友在考察世界各国后发现:陶龛学校“精神训练之完备,即在世界著名之集团活动训练之俄、德、意三国内之乡村学校,亦难出其右者也。”①
    罗輈重的血性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三湘儿女,至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罗重的血性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血性的由来
 
     1、缘于对湖湘文化中道德修养理论的高度概括。罗輈重的血性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美德“信义”的基础上,对湘人品格、气质和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宋明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宋明理学总结者王船山、近代学风开拓者魏源、洋务运动首领左宗棠、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无一不是热血浇铸其伟大的人格。清代“烧车御史”谢振定、“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封建官僚,也多少有点“血性”气概。这些湖湘人士既是书生群体,又普遍具备坚毅顽强、踔厉敢死的强悍之气。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喊出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迈口号,并且一代又一代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济民的政治洪流。
    2、缘于对教育目的的独特认识。罗輈重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灌输书本知识,而是“改造人心,亦就是树立国民的精神,改良社会的心理” ②,使其具有“有国无己”、“有公无私”的精神③。他打了个比方:“刀愈快愈便用,但拿去杀人,则不如钝一点还好些。所以知识需要教育,否则一个人知识愈多,害已害群的力量愈大。④”当时,有些人觉得道德教育是“迂夫子说教”,“离规实太远,不关痛痒”,但罗重认为“事到临头再来讲,就来不了”⑤。
    3 、缘于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罗輈重曾多次批评当时的教育是一种“亡国灭种”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不在救国、做人的道理中间来教育学生”,“教出来的一般学生,大部分都不知道怎样做人,亦没有立志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更不知道做人的道理”⑥,“反而觉得学校与社会是两个世界,格格不人,因学校造成他孤僻的性子,只知有已,不知有人,于是甚至损人利已的事都做得出来,无责任心,无是非心,无同情心.幸灾乐祸,隔岸观火”。对此,罗輈重敏锐地认识到“好些人见利忘义,贪生怕充,没有操守,见钱眼开--都是缺乏素养(平日的道德修养)之故” ⑦ 。他呼吁“今后一定要肃清并预防这个制造汉奸奴隶无廉耻无血性的教育” ⑧。
     4 、缘于对父亲人格的真诚崇拜。罗輈重的父亲罗长裿(l865--1911) ,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爱民思想的封建官僚。罗长裿,29岁时进士及第,点为翰林,擢升编修,旋任江南候补道,先后主持江苏仕进馆、政治学堂和江南将弁学堂、陆军学堂。由于他的言传身教,他的许多学生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20世纪初期,他先后调任江苏参谋处督办、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左参赞。在此期间,由于不满当权者的贪婪残忍,他两度辞职。他曾出使印度,与英印当局交涉,逼迫英军从西藏亚东、江孜撤退。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西藏驻军趁机哗变,大肆抢劫,他因誓死守卫边疆,不准撤防,被人暗杀。罗长裿出使印度期间,曾在家书中写道:“今人动说外洋之好处,我到此始知寄人篱下,处处可以受侮、受害。我国人若不再坚其爱国之心,以图自强,恐将来求如印度、犹太人而不得耶” ⑨。 罗长裿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以身殉国的壮举,深深地震撼和教育了罗輈重。他称赞父亲的“一生完全是一部血性的历史,完全是热血的结晶品,所以成其伟大的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是血性的人,决难做到” ⑩。
    5 、缘于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1911 年冬,罗輈重闻父噩耗,只身入藏,往返数千里,搜集父亲遗著遗物。往返西藏期间,他与各民族、各阶层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对人民的痛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为了将杀害父亲的凶手绳之以法,他返乡之后,又咬指写下血书,赴京告状。在京期间,他目睹了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企图复辟帝制的种种事实;耳闻不少革命党执政的省份,竟纷纷致电“拥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许多官僚觉得“拥戴”一词还难以尽意,争相“敦请”袁世凯早登帝位。袁世凯陨命之后,各地军阀为了一已私利,又互相残杀,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罗輈重“深深感到现在社会上的人心,实在太侥薄了,太不血性了”⑾ 。为了不辱“先烈设学改造社会的使命”,罗輈重于1922 年10 月29 日,即他父亲殉难纪念日,将血性定为陶龛学校的校训,作为“唯一教人教己的方针”。
 
二、血性的内涵
 
    血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般被解释为“刚强正直的气质”。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梁启超把血性解释为“尽职尽责”。他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一国之人各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 “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 “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 。罗輈重则把血性上升为一种道德理论,认为血性就是“孙中山先生所称许之吾国固有之美德‘信义’"⑿ ,并在此基础上,分3 个方面、3 个层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 、信守诚实是血性最基本的要求。罗輈重认为,人,最难得的是“真诚” ;社会,最需要的是“真诚”;教育,最基本的是教人“真诚”。为了宣扬陶龛学校办学的宗旨,他在校园的墙壁上书写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标语。“真人”即真诚的人,具有血性的人。他例举了诚实的各种表现:“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虚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决不做阴谋,决不失信,决不失约” ⒀。
    2 、乐于奉献是血性中源于诚实而又高于诚实的一个层次。诚实是基础,奉献是目的,没有诚实就谈不上奉献,但奉献比诚实更加难能可贵。罗輈重曾反复教育他的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服务,而不是为已”,“所谓‘服务’,虽不能说是你‘枵腹从公’,但至少要‘为公’的成分多,‘为已’的成分少”⒁;“道德价值判定的标准,恒以‘与’‘取’的分量多寡而定。‘与’多于‘取’是道德的,‘取’多于‘与’是不道德的”⒂ 。 据此,他提出血性第二个层次的具体要求是“‘为他’而不是‘为已'” ,要有“富于牺牲的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急难时,能尽力去救助”⒃。
    3 、讲求正气是血性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正气是奉献精神的升华。奉献是以不牺牲自己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牺牲自己的利益是有限度的。讲正气则指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如果只讲诚实、奉献,而不讲正气,则往往变得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容易变成奴才。罗輈重认为“血性的重要元素是‘义’” ,“‘义’是应该做的事”, “对于一件事,只须问良心.看应不应该做,如果应该的则以大无畏精神,冒万难去做”,“所谓应该做的,就是有义在这里面,完全不能含有丝毫自利私图的意思在内。这‘义’的标准容易定,凡为公众谋福利的就是‘义’;自私自利的就是‘非义’了”⒄。面对“大家怕危险,怕做不到,就连明明应该做的事也不敢做了”的社会现实,他号召大家效法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做到“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⒅ 。 总之,讲求正气就是要敢于以“不怕死”的精神去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连死都不怕,自然什么都不怕了”。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讲求正气“最怕有气无力”。他说:“即使做到‘义不受辱’、‘不屈死’、‘杀身成仁’,也还是消极的举动。…… 必定要更积极地以死克敌人的死,取得牺牲的代价。所以只有气节也是不够的,必定还要有力”⒆。然而,令他痛心的是,我们多数民众所最缺乏的,就是这奋斗所必需的生命力。因此,他认为,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讲正气,还必须“努力补充自己的知识,加紧锻炼自己的体魄” ⒇。
综括以上三个面,罗重认为血性教育的真谛在于把“人类的同情心、真性情与理智融合为一,使多数人成为正气磅礴,生机盎然,有光有热有血有泪的人”(21)。
 
三、血性的培养
 
    罗輈重不仅提出了一套血性的理论,而且探索了一套培养血性的方法。
    1 、营造血性教育的氛围。陶龛学校坐落在“白鹭湾头白鹭飞,一溪清水照毛衣”,“沙鸟风帆双涧合,青山红树四围新”的白鹭湾。白鹭湾一带,水天一色,风景天然,尤以黄昏近陌,水鸟飞腾,白帆飘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无形中陶冶人的爱国情怀。在陶龛学校,凡孩子们能做的事,罗重都放手让他们去做,每个儿童都担负一项为大家服务的日常工作。因此,陶龛学校的儿童时时刻刻都在亲身体验着别人的关爱,也时时刻刻都在把自己的爱施予别人。在这种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奉献精神。
    2 、灌输血性的理论。罗輈重在陶龛学校实行“旬日制”教学,每10 天休息l 天。每旬的第一天,他都要亲自向学生宜讲血性校训,告诫大家要“大公”、“为群”、力戒“自私”、“为已”。每个儿童一踏进陶龛学校的大门,接受的第一课就是《情感教育》 ,即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教育。他曾这样深情地教育学生:“你在这一面神圣的国旗的庇荫下,得到自由,得到幸福。它代表着中国5000年文明的光彩,它领导着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前进。你要用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你的灵魂,你的热血贡献于它,使它光荣地永久地飘扬在地球之上”, “你的父母是中国人,你的血管里交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你祖先的坟墓在中国,你自己生长在中国,中国给予你物质上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你要爱护中国,要负起保护中国版图完整的责任”,“一个小朋友跌倒了,你应该马上去救护他,正如你自己受了痛苦,而需要别人安慰一祥。人类是应当互助的。济弱扶贫,乃是人类的天职”(22)。
    3 、讲究血性教育的艺术。罗輈重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须从心理的观察出发,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实际的活动中训练”(23); “实施德育的最好机会,是就儿童偶发事件,加以亲切的指导,教师应尽量地与儿童共生活,于其言行举止中,发现其个性”,然后“对症下药”(24)。在这些原则指引下,陶龛学校的血性教育手段呈现出以下儿个特色:第一,全方位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陶龛学校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并真正做到“群、德、智、体、美”五育并重的学校。“五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血性。陶龛学校的教材是自编的,罗輈重把血性的内涵,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实际活动中。思想品德课、各门文化课、班主任工作、校会、班会、共青团活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都是实施血性教育的途径。此外,陶龛学校实行学校家庭化,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活动,时时生活在一起,学生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地不在老师的观察之中.不符合血性的言行都会被及时指出并纠正。罗輈重在全方位培养血牲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重点培训,其途径是把血性作为“中心教学旬”(每旬教育教学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和“中心训练月(每月训练的中心均与当月各旬教学中心密切相关)中心内容,做到学用结合,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讲求正气的目的。第二,“自由生长”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罗輈重认为打骂、惩戒、体罚学生是违反德育的。他主张“循循善诱”,“使儿童自由生长于乐园之中,不要妨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25)。他在让儿童“自由生长”的同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有章可循。他经常抓住儿童的“偶发事件” ,进行个别教育,讲清“所以当为”或“所以不当为”的道理,“务使被训话者有反省余地,能够彻底的觉悟。如万不得已而必须处罚的,亦由其自己认定罚则”(26)。一般说来,骂人者画红圈于嘴上,打人者缠红带于臂上。是非美丑,泾渭分明,被罚者羞愧难当,谁也不敢再犯。第兰,校内培训与校外锻炼相结合。鉴于学生是一个有寒暑假的特殊群休,罗輈重主张血性教育不分校内与校外。他认为学校是“训练的机关”,社会是“实地试做”的地方。他要求学生放假以后要“慰劳和服务出征军人家属”,“宣传兵役”。他制定的《学生在家十二要》 明确规定:“看见亲朋戚友,要说及这次国难情形”; “做事说话,都要诚实,不可扯谎”(27)。1938 年暑假,他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通信网”活动:他把全校师生按家庭所在地分别组成网络,规定所有学生都要传送《 陶龛旬报》和其他报刊,要把抗战形势用毛笔抄写张贴,要在夏夜纳凉时向群众进行口头宣传,并要及时将各地活动情况反馈给学校。
    4 、抓住血性教育的关键。血性教育的关键是培养正气。讲求正气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罗輈重曾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民族的生命则无尽期。我们要想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变成无限,便要将个人的生命融化到民族生命一起,便要牺牲个人的生命去换取民族的生命,只要民族的生命长存,便无异个人的生命永生”(28)。他认为,个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求多数的生”(牺牲少数成全多数)、“求有价值的生”、“求永远的生”(29)。1943 年5 月28 日至9 月8 日,他还在《 陶龛旬报》上连续刊发了12 则正气故事,介绍苏武、张良、诸葛亮、祖狄等12 位历史人物大义凛然、忠贞爱国的感人事迹,并配发议沦,号召大家“继承我们的先民遗传下来的正气”,下定誓死抗战的决心。
    5 、树立血性的样板。罗輈重认为儿童最富模仿性,教育儿童时“身”教的效果超过“言”教万倍(30)。因此,在培养血性时,他要求老师们注重“以身作则”和“人格的感化”。在罗輈重的示范和引导下.陶龛学校的教职员工都严格按血性的要求约束自己。他们爱生如子,经常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雪雨天为远道来校的学生打温水洗脚。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们首先自己做到。例如,陶龛学校不准学生抽烟、嗜酒,教职员工都戒烟戒酒。1946年,湘中乃至全国,自然灾害连绵:陶龛学校由于率先实行二五减租,经费奇缺,连给教师发薪的谷也不够。但教师们毫无怨言.纷纷表示不领薪谷,尽义务工作,还带头向灾区捐款。
    6 、推进血性教育的社会化。陶龛学校就象一座熔炉,锻造了一批又一批血性儿童。但罗輈重的血比教育并没有止于校园。他认为血性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毕业。为此,他制作了陶龛学校校友歌,嘱咐毕业的学生“记住校训,保持童心”。当时,校报《陶龛旬报》 既是教育学生的园地,又是推进血性教育社会化的阵地。1937 年9 月18 日,‘陶龛旬报》 开始创办石印板,并赠送给学生家长阅读,每期约400份。1940年开始在全国发行,发行量最多时达到2200多份。该报每旬一期,坚持13年,从未脱期误期。1937 年10 月,罗輈重在《陶龛旬报》 发表《 在国庆日谈血性》 一文,提出在战时要特别注重“训练大众血性”(31),1940年,又刊发(青年节献辞》一文,呼吁青年们“每夕省察一下自已,今日的言行,合于‘民族至上’,‘ 国家第一’的原则否”(32)?在血性的熏陶下,湘中一带“乡邑风俗,为之转移”(33)。
 
四、血性的楷模
 
    罗輈重血性育人,首先自己血性做人,被陶龛师生尊称为“血性的楷模”。他的血性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表里如一的真诚品格。罗輈重主张教师应该“舍已、献身”, “为他人、为人类”,做到“不羡荣华,不慕富贵”, “以教育为他的终身事业,生于教育,死于教育”(34)。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已的家产全部变成了校产,连留美带回的照相机和几百张风光画片也无偿献给了学校。他一生只穿粗布衣,戒烟戒酒。他主持陶盒学校30 余年,除吃饭外,没有从学校拿过分文报酬。相反,他还加捐100 担田租,为学校添置用具设施。当时,陶龛学校经常收到各方面的捐赠。对收到的款物,他首先做的就是按奉献者的心愿使用起来,决不挪作他用;他为社会组织各种募捐活动时,各项组织费用均由陶龛学校垫付,决不在捐款中开支。他对教职员工亲如兄弟姊妹,对学生爱如子女。遇有校友返校,他总是热情接待,使每个校友都有“女回娘家”的亲切感。他要求教师“脱下长衫,放下身份,手脑并用”, “不要再存轻视农工之心理”,自己则首先做到。他在陶龛学校坚持不设门卫,因为他担心门卫“以貌取人”,把不想见的“伪君子”引进来,而那些贫苦的老百姓好不容易来到这里,又可能被拒之门外。当时,佃农是最让人瞧不起的,在陶龛学校却受到特别尊重。每年佃家送租,他总要亲自到河边去迎接,并设宴洗尘。然而,无论是中央、省、县政府官员、教育督学,还是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来校视察、参观、做客,他一律不设宴招待,而是让他们与师生共餐。但是,所有视察、参观过陶龛学校的官员、名人,无不称赞陶龛学校办得好,一方面因为这里的一切无可挑剔;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在这里受到的是实在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虚伪的热情接待。
    2 、如醉如痴的敬业精神。罗輈重于1912 年开始投身乡村教育。1915 年冬,他只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先后与胡适、陶行知拜读于杜威门下,1920 年学成回国。当时,中国大学生不多,留学生更是风毛麟角;他与某些党国要人又是同学关系,要谋个一官半职或选择一所条件好的城市学校任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人曾主动推荐他担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和国会议员,被他直言谢绝。他以“教育救国”为职志,毅然回到家乡--湘中一个偏僻的山村,再度主持陶龛学校,开展改革乡村教育,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实验。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陶龛学校很决闻名遐迩,享有“北行知、南陶龛”的赞誉。罗輈重的家离校咫尺,但他除旬末间或回家与家人团聚外,其余时间均在学校,坚持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学校事务,不论巨细,他都要亲自规划处理。他主持全盘工作,兼教英语、摄影、语文等课程。校报《陶龛旬报》,从组稿、编排到校对,都是他一手经办。每期旬报,他都要亲自至少写1 篇文章,字斟句酌,从不马虎。校报一度采用石印,张张都是他用毛笔书写。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有时还亲自吹起床号和熄灯号。他每晚都要下寝室查铺,从这个寝室到那个寝室,一个铺一个铺地查,发现有学生踢开被子,他帮助盖好;踢开了蚊帐,他帮助放好;对少数有尿床毛病的学生,他则记在心里,及时叫他们起来小便。寒冬时节,他生怕学生冻僵手足,与工友一起准备大量热水,除供学生洗澡外,还严格规定每晚必须举行“温腿浴”,要把手脚烫热后,才能就寝睡觉。如果遇到什么纪念日,那便是他大忙特忙的时候。其它学校逢到纪念日,照例只举行仪式,贴贴标语;他却要搞些花样,并非为了好玩,而是借此教育学生。寒暑假,他经常步行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做家访。他“劳苦终日,毫无倦色”。正因如此,地方人士及陶龛学校师生送给他一个“无花果”的绰号,意思是说他不准备欣赏学校“开花”时鲜艳烂漫的光辉,只顾如何奉献硕壮丰美的果实。
    3、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罗輈重不是一个静坐书斋,空谈血性的人。他的一生是忠贞爱国、追求进步的一生。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规定,乡校校长一律要由国民党员担任。他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打算加人国民党,为了继续实施“教育救国”的计划,他把校长的职务让给了堂侄罗彦谋,自己以校董主任的身份继续主持校政。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立即组织学生前往湘乡县城、永丰镇宣传国难,并开始在陶龛学校举行夜操。“七七”事变一爆发,他迅速发起捐献“百件棉背心”运动。在8 年抗战期间,陶龛学校为抗日组织的捐赠、募捐活动,留有记载的就有近30 次。每年元旦,学校都要举行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大会,请她〔他)们来校聚餐,并赠送慰劳金;每年春节,学校都要准备猪肉、美酒、面包等礼品,并节省一旬晕菜费慰问负伤的抗日战士;每年“四四”儿童节,学校都要向各班抗日军人的子女赠送锦旗;每年青年节,学校都要安排学生分头慰问抗日战士的家属;每年7 月7 日,学校都要举行公祭大会,正午鸣丧钟,并向政府献金77 元。抗战后期,他将他未达服役年龄的长子罗光益和长女罗光撄、四女罗光禄,亲自送上抗日前线。1944年.他更是以身作则,自号“老青年”,率领一批血性的爱国师生集体从军。他担任国民党73 军军法处处长,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陶龛学校。1946年至1949 年,罗輈重在倾向革命的校友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帮助下,开始接触新思想,提出了“为新中国铺路,替小朋友当差”的口号。有人将‘中国向何处去》 等毛泽东著作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曾诚恳地表示:“我一定要看懂!”1946 年8 月,他在一个学生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世界在转变中,有种种迹象,可以预知在不远的将来,就要实现‘劳而获’、‘不劳动者不配吃饭’、‘耕者有其田’等新社会制度。”(35)他经常在《 陶龛旬报》 上发文抨击当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他多次购买革命书籍供师生阅览.并在《 陶龛旬报》 上连续刊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连续报道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2 月28 日,他在《陶龛旬报》 上刊出“欢迎春风”的漫画。这年春天,解放军进人湖南,他把自己的儿子罗光盟、罗光益和女儿罗光玺、罗光玖等又一一送进解放军.还亲自作词作曲,在陶龛学校师生中教唱“欢迎解放军”的歌。8月至10 月,湘中各地相继解放,他立即全身心地投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五、血性的评说
 
    1 、血性的意义
血性思想强调“有国无已”、“有公无私”,主张将个人的生命与民族的生命融为一体,要“常牺牲个人生活,来顾全民族生存”。由此可见,血性思想的灵魂是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是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的。可以说,罗輈重的血性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中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奋来的里程牌。罗輈重提出血性之初,很多人不理解,指责“提倡血性即提倡赤化”、“血性是封建教条”。罗輈重曾坦然地说:血性的“好坏和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影响,都待事实证明”(36)。事实胜于雄辩,陶龛学校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在台儿庄战役中负伤退役的抗日战士王长喜,曾衷心地赞叹:“余由重庆出发,经大、高、中、小学不下数千校,其中感奋不忘者,唯湘乡陶龛学校。该校师生爱国热心,教育完善,足列全国之冠。”(37)中华民国教育部督学周邦道在考察陶龛学校后,对血性思想赞不绝口,认为这是“救中国的良药”,要求把“血性的陶龛精神发扬光大,把中国从危险的境界里拯救出来”。现代著名作家张天翼认为血性是“每个中国人该视为最宝贵的东西”(39)。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批判地继承罗輈重的血性思想,意义尤其重大。
    2 、血性的局限。
    罗輈重的血性思想缺乏“阶级性”。他期望通过实施血性教育,铸造国魂,培养民族正气,其用意无可厚非。但是,他把中国当时的各个阶层看成一个整体,没有进行阶级分析。他虽然发现了“实则最无国家观念的,是一班高官巨富”(40),但不明白他们的剥削阶级本质决定他们作为一个阶级(个别人除外)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血性。
    此外,罗輈重的血性思想带有一定的空想性。罗輈重认为“救国必先救人,革命必先革心”,“一切社会改革,应以教育改革为基础”(41),把教育的功能估计得很高,主张和力行“教育救国”。这是一种典型的改良主义思想,它的作用和意义与同时代的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家信奉和力行的暴力革命思想不可能相提并论。另外,罗輈重还提出过“为大众服务,除必不可少的生活费外,不受任何报酬”(42;在全国“规定一个最低的生活标准数”,“什么三等九级一概取消”(43)等等“乌托邦”式的想法。虽然他在陶輈学校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扩展到整个社会,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实现。
 
注释
( I ) ( 9 ) ( 15 ) ( 27 ) ( 33 ) ( 34 ) ( 35 ) ( 37 ) ( 38 ) ( 39 )佘国纲著:《 教育之神罗輈重》 ,新风出版社2000 年9 月第1 版,第51 、6 、81 、143 、288 、26、28 、19 、286 、242 页。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8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6 ) ( 17 )(18 ) ( 19 ) (20)( 21 〕 (22 ) ( 23 ) (24)( 25 ) ( 26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6 ) (40)( 41 ) (42)( 43 )佘国纲主编:(罗輈重文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第1 版,第156 、12023 )一240 、6 、155 、233 、156 、6 、6 、7 、7 、15、6 、21 6一217 、7、90 、222 、253 、146 一147 、254 、239 、125、62 、98 、99 、62 、55 、129 、55 、76 、254 、35 、46页。
 
 

发布时间:2008/9/26 【打印此页】
上一篇罗輈重论
下一篇:没有了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