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动态

辀师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永驻人间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118

辀师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永驻人间

陶龛校友·娄底师专教授   胡岳培

 

1939 年、1940 年,我在陶龛小学第38 班度过两年不平凡的小学学习生活,有幸成为我终身难以忘怀的爱国教育家罗辀重先生的学生。

罗辀重生于1889 年(清光绪16 年)8 月13 日,今年是他老110周年的诞辰。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乡村小学教育事业,献给他的学生的好师长。

辀师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20 年学成回国后,既不去从政做官,也不到大学、中学任教,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亲乡主持他父亲创办的陶龛小学校的校务,一心一意为桑梓、为祖国培养幼苗,培养末来的英才。他把自己的大部分家财移作校产,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为儿童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辛勤劳动。

我在陶龛学校就读的时候,正是日寇疯狂侵略我国、祖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为了激发学生憎恨敌寇、保卫祖国的爱国感情、卫国意志,辀重先生经常在全校师生集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抗敌演说;在他主编的校报《陶龛旬报》上刊登态度鲜明的时事述评。他上台演说说到动情处,总是声泪俱下,情不能已。他勉励学生刻苦学习,锻炼身体,长大后为抗击侵略者、报效祖国贡献青春,贡献自己的一切。

平日,他十分热爱学生,关心大家的学习、生活。他经常出现在教室、运动场、寝室、食堂,掌握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大部分住校。学生进餐,他和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学生就寝,他逐室巡视,为冬夜打被的学生盖被;学生早操,他来到运动场检查督促;学生上课,他自带凳子到教室后边听教师讲授… …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寒冬的晚上,他召集寄宿同学围坐一个个脚盆旁边洗热水脚,向大家说明冬季寒夜就寝前洗热水脚的益处。总之,辀师对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是无微不至的。

辀重先生是旧中国“教育救国论”的服膺者,是当时中国少见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教育家。熟知旧中国小学教育发展概况的人曾经有过“北有晓庄,南有陶龛”的赞语,把辀师主办的陶龛学校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校相提并论,认为是当时中国办得最好的两所学校。这一赞语,我认为是切当的。陶行知先生委实是旧中国一位突出建树的教育家,为当时和解放后中国知识界多数人所知悉、所推崇。令人遗憾的是罗辀重先生这样一位同样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突出建树的教育家,竟不为当时和解放后中国知识界多数人所知悉、所称道,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宣传辀师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长期在中国乡村小学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的突出业绩,应该歌颂、表彰他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长时期矢志不渝地奋斗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辀重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即使以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观的标准来衡量,也大多是科学的、进步的、有创造性的、有中国特色的。他在1947 年12 月18 日《陶龛旬报》上发表的《我们对教育的主张》一文中说:“教育应包含一个人整个的‘全生命’,没有什么毕业。教人做‘人’,做现代化的‘集团生活’下的社会团员。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教以化:教是有形的,督责的;化是无形的,感应的。教育是浸润的,靠潜移默化,不能立见功效… …儿童良好的品性,须从心理的观察出发,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的活动中训练。解放儿童,儿童尊重,信任儿童,服务儿童。… … 教师并不是万知的人,自己学习,学习别人;教育自己,教育别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天天进行‘再教育’,还须站在最前线,跟人民学,跟小孩学。虚心建立‘新教育’,还须过民主生活。”

在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辀师进步的教育观。他从教育是终身的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品德,使受教育者“学做真人”;再谈到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浸润型的,应该注意潜移默化的方法,应该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实际活动中训练”。他指出: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教师要向人民学,向自己的教育对象一孩子学。在辀师的许多其他论著的表述中,他还多次谈到教师是“为人师表”,要“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对学生的“感化教育”。

辀重先生主张训育学生的目标为“体、德、智、美、群”五育。他把体育放在首位,德育继之,智育放在第三位,用意十分明显。他特地把“群育”提出来,和前四者并列,可见他对此有独到的见地。先生所注重的“群育”的内涵是什么?他在1947 年1 月18 日《陶龛旬报》所载的题为《五育价值重估》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

“本来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一即处群的教育… … 倘能确实善为领导,学生毕业后加人社群应能够知道‘人情’‘应付裕如’。但现在从学校出来的,反而觉得学校与社会是两个世界,格格不人,因学校造成他孤僻的性子,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于是甚至于损人利己的事都做得出来,无责任心,无是非心,无同情心,幸灾乐祸,隔岸观火,视同胞如路人,固不足怪,连师生之感情,同学之感情都奇坏,这是反群育的。”

十分显然,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在当时的各级学校,象先生这样认识“群育”对学生重要培育意义的教育家,是并不多见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这一点上,辀师是一位独具慧眼而又有远见草识的新教育的开拓者。

辀重先生以“血J性”为陶龛小学的校训,要求学生从小做个血性的人。

他在《陶龛的校训一血性》一文(原载1929 年3 月28日《湘乡民报》)中指出:“血性是什么?孙中山先生所称许的吾国固有的美德‘信义’二字实可包括下来。现在可分做两方面来讲:血性是要‘诚’而‘愚’的。就是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虑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决不做阴谋;做错了事,能自已承认,决不嫁祸于人;答应人家的事,决不失信,决不失约:这不是‘信’是什么?血性是‘为他’而不是‘为己’,就是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急难时,能尽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这不是‘义’是什么?”

陶龛校训“血性”,对广大学生品格的熏染、性格的形成,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们受了校训的教育,都立志从小做个血性儿女,终身按校训的要求去立身处世行事。

辀重先生为了增加学生的学时,为了师生充分利用宝贵的光阴,改“礼拜制”为“旬制”,师生连上九天课,逢十休息一天。这看来是个不起眼的改革,也明显体现了先生的独特的眼光、创新的精神。

“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是辀师订定贯彻的“三儿教育”; “爱儿童、爱学校、爱教育”是辀师坚持推行的“三爱教育”。“三儿教育”体现了辀师的“学校要以儿童为主人”的思想,一切学校工作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三爱教育”体现了辀师对陶龛学校教师的严格要求,要求教师要热爱儿童,热爱本职工作,要“生于教育,死于教育”,为自己的教育对象“磨血”一磨尽自己的心血,“呕血”一呕尽自己的心血,“造血”一创造新的血液。

辀师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到“三爱”, 自己更是率先身体力行,待每个学生为自己的子女。他一生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俭朴,以校为命,以校为家。他在陶龛主事三十多年,坚持与教师同桌进餐,与师生-起作息,除了吃饭,他没有从学校支取分文报酬。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他不愧为全身心献给祖国教事业,献给学生的“孺子牛”!  

辀重先生的为人,我认为是无可指摘的。他的教育思想虽然不免有时代的局限,但就其主要内容来看,是有着正确的内涵、自身的特点的,是充满着智慧的光芒的,是值得我们继承、借鉴研究、发扬的。

辀重先生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万古常青,永驻人间!

 

 

发布时间:2008/10/9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