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无分数教学(之六)2013.6.28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14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六节  无分数教学(之六)
 
    罗辀重素养教育宗旨表明:学校教育要教的也是一件事,不过不是传统教育的“怎么读书”那件事,而是“怎么求学”这件事。
    罗辀重说:“‘求学’是寻求真实的学问,向有学问的人求,向实验室求,向大自然求,向工厂农村求,也向书本上求,但只限于‘用书’,而不死读。”(《罗辀重文集》p251)。
罗辀重接着说:“‘求学’,本不限于向学校求。不过,学校却是专为求学而设的,它除求学外,没有别用”;“一个学生整天在学校里求学”,“实实在在拿书来朗读的时间不过占全日六分之一中的四分之一”,“如果真的只是在读书,那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了”(《罗辀重文集》p252)。
    罗辀重还说:“最好笑的是在大学分院系求学的也说自己是‘读工科的’、‘读理科的’、‘读化学系的’、‘读电机系的’,不知他们怎样读法。(《罗辀重文集》p252)。
那么,“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呢?传统教育的“读书”是为了“当官(发财)”,素养教育的“求学”则是为了“做人(处世)”。
    素养教育所说的“做人”,就是做处于“现代集团生活”下的人,也就是“公民”。这种“公民”,必须要“律已讲诚信”、“待人讲仁义”;要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情感。这种“公民”,可以是官(“领导社会的真才”),更是“民”(社会各行各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这种“做人”的教育,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式。正如人们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天赋”,各有各的“潜力”。“做人”的素养教育,就是要发现和发挥他们各自的“天赋”和“潜力”,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因此,衡量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能“死记硬背”多少书本知识,不是所开的课程(科目)考了多少分,而是他们对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发现和发挥的能力怎么样。而这种“能力”是很难用“分数”来衡量的,故必须实施“无分数教学”。
    “无分数教学”,就是不以“分数”和“等级”作为衡量师生教学成绩的标志。它并非是完全取消考试,并非是完全取消“记分”,也并非是完全不分“等级”。在检查评价凡有正式教材的科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时,为了较为客观地评定奖励等级,素养教育有时也先评分数,然后将分数高的定为奖励对象。但评选优秀学生,并不是以谁的分数高来定。这种分数,一般并未公开,更不会告诉家长;更重要的是,绝不会将分数低的学生定为“差生”,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人都有优秀之处,个个都有不足之点;分数和优劣,它只是对学生学习进步的鼓励,对学生学习不足的提醒,绝不会成为学生的“命根”。
    20世纪30年代求学陶龛的喻薰陶在《湘中教育事业的福音》一文中说:罗辀重“教育学生是从群、德、体智美五育方面推进的。他经常说:一个人不合群,即使你的学识怎样高超,才能怎样过人,也是站不住脚,甚至要被时代所淘汰。他特别强调群育是为人处世的要领,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心。而德智体美四育都是为着处群而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缺谁都不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里没有什么主要科与随意科之分,即使不费脑力的劳动功课,也要正确对待,同样记分数。所以我们陶龛学校考核成绩的优劣,不在教室考试的学业分数作结论,而在平时群、德、体、智、美等各方面的素养上作文章。论我曾几度被学校评上优秀学生,并还发给我实物奖品(《湘乡史地常识》一本,湘乡全县挂图一张)。我们伟大的辀师还在颁奖大会上郑重说明:论喻薰陶在考试的学业成绩上,并不出类拔萃,而他在群、德、体、智、美等各方面的素养做得比较突出,值得大家学习,可评为优秀学生。”
 
 

发布时间:2013/6/28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