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无分数教学(之四)2013.6.16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475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六节  无分数教学(之四)
 
    从以上5份陶龛学校“学生成绩”报告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罗辀重对“无分数教学”的实验是不断推进和完善的:
    一、由基本上不记分但仍分等级,到基本上无分数无等级。
记分数,无非就是为了分等级。分等级,无非就是评价学生的优劣,排列名次。那种虽不用“分数”,但仍用“等级”作为评价教学成绩的“标志”,并非是完全的“无分数教学”。
    20世纪30年代,陶龛学校的“学生成绩报告”表(专页),虽然各个项目的“导师观察批评”大都没有“分数”、没有“等级”,但其“学业总评(“在全班中站在xx地位)”,乃是非常明显地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等级、排名次。导师们要给学生分出这些等级、排出这个名次,也还是得靠“打分”来解决,只是这个“分数”不公开而已。1947年上期索性改为“各科平均总分”,那就更是在向家长报告“分数”了。这个“地位”(名次),这个“各科平均总分”,仍然是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一条“鞭子”,让学生具有莫名的恐惧感、神秘感、敬畏感,也是让家长目光的集中之处。
    罗辀重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到1948年将有关学生成绩的“分数”、“等级”的报告项目彻底加以取消。
    二、由德(性行)、智(学业)、体(身体)三育到群、德、智、体、美五育。
    19世纪以来,学校教育的内容,世界各国大都是分为德育、智育、体育。20世纪初,蔡元培加了一个“美育”,成为“德、智、体、美”四育,使学校教育内容表述进了一步。但在20世纪30年代,罗辀重还是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分为“性行”、“学业”、“身体”三个方面,实际上也还是“德、智、体”三育。不过,到40年代,罗辀重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的内容为“群、德、智、体、美”五育。
    罗辀重的“群、德、智、体、美”五育,确立了世界现代教育内容体系。现代教育,也就是“公民”教育,就是培养“现代化集团生活”的“社会能员”的教育。他提出“群、德、智、体、美”五育是“并重”的(《罗辀重文集》p141),并且进一步指出:“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即处世处群的教育—其余实施的德、智、体、美四育,应该是为着处群而有” (《罗辀重文集》p241)。虽然,在他之前,蔡元培也提过“五育并举”,但那是所谓“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与他同时,他的老乡傅任敢在重庆清华中学也提出过“五育并举”,但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没有“群育”;在他之后,香港、台湾一直坚持有群育的“五育并重”,但“群育”不是放在最前或最后,而是放在中间靠后,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
    三、由简单抽象的评语到细致具体的评语。
    20世纪30年代,陶龛学校的“学生成绩报告”表(专页),仅分“性行”、“学业”、身体“三个方面,并将学校所开的课程(科目)都放在“学业”这一大项下,并且“学业”的“导师观察批评”仅按“达到标准的”、“不及标准的”、“进步特异的”、“最感兴趣的”、“急需补习的”等项,只需简单填写出“科目”名称。
    到20世纪40年代,“陶龛学校学生期终成绩报告单”,则分“群、德、智、体、美”五个方面各若干项,进行“导师观察批评”,并将30年代“学业”下的课程(科目)分到与之联系密切的五个方面之下,而原在“学业”之下的“受业日数”、“缺课节数”,则不放在“智育”之下,而是独立出来。
    这样,“群、德、智、体、美”五育的各项内容都纳入了学生“求学”范围,“学业”已不只是上课“读书”;“导师观察批评”也不再只是简单地填写“科目”(课程),而是要对每一“科目”(课程)和每项“活动”项目都要加以细致具体的评议;这就更加体现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
 
 

发布时间:2013/6/16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