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中心训练月(之二)2013.2.4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31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五节  中心训练月(之二)
    
    素养,也可以说就是习惯。
    在陶龛学校不远处的茶元乡,有个遂初园。它是晚清陕西巡抚刘蓉晚年居宅,建于同治三年(1864),有三进五厅,正厅悬挂曾国藩手书的“强毅宏通”匾额,大门书写“治生宜耕凿,守拙归田园”的对联。园内有藏古字画的迎萱馆,藏书的绎礼堂,还有玩象阁,师古斋等建筑。屋的右边是养晦堂,为刘蓉的书斋。刘蓉少时常读书于此,并在此写下著名的《习惯说》一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与罗辀重的祖父罗信南曾同为湘军将领,都是文人。罗辀重小时就读过刘蓉的《习惯说》。刘蓉的《习惯说》不过两百来字,却具体而又形象地阐明了人的“习惯”需要“既久”的历练才能养成,而养成了的“习惯”又可“久而”历练改变之。罗辀重对此心领神会,他在1936年发表的《师范教育放言》中说:“古人所谓‘节操’,是经过长期的素养的,决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犹之乎空防练习,假使不经过多次之训练,一旦天空发现掷弹飞机,而欲其不惊谎骇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近人常责国人在这样空前困难的时期,而没有一个‘甘为国死’的,实则在平日即无素养,一旦要他为国效命,岂非强人所难?这就有赖于学校的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人不愿意当兵上前线抗日,一些被抓壮丁送去前线的,又有不少当逃兵而遭处决。罗辀重对此非常痛心。他认为这些“逃兵”只是因为平日无“为国效命”的素养,实不宜这么简单地“处决”了事。于是,他一边主持陶龛学校校政,一边投身驻在湘中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担任军法处长。他当军法处长后,所有逃兵无一人被处决,都经他专门“训练”后重上抗日前线。这些经过罗辀重训练后重上战场的士兵,特别勇敢。
    陶龛学校附近的启明学校主持人柳止一,与罗辀重熟知。他对罗辀重“一生一世不做官,一心一意办陶龛”,非常敬佩。可罗辀重竟然当起了军法处长,这个官可不少呵,柳止一很不理解。有一次,罗辀重随七十三军军长彭位仁从新化到娄底,柳止一带领启明学校师生去欢迎。他见罗辀重一身布军衣,横皮带,穿草鞋,精神奕奕,便上前与他握手,并话中有话地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从军抗战,真了不起呵!” 罗辀重笑着回答说:“我是无可奈何呵!如果大家都不动,坐等抗战胜利,那我们就会死无葬地呵!”听了这话,柳止一明白了:他哪里是去当官,他同样是在办学,搞教育呀!
 
 

发布时间:2013/2/4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