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旬日教学制(之三)2012.7.28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15

 
第三章 “素养教育”的制度举措
 
第二节  旬日教学制(之三)
 
    对于人生,罗辀重十分珍惜时间。他年轻时学习工作的地方即取名为“惜分阴室”。他在其主持的陶龛学校改“星期制”为“旬日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以利于实施素养教育的需要。当时的《湘乡民报》在报道这个消息时,所用的标题就是:“陶龛学校倡始,改周制为旬制,以增加教学时间”。
    素养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不只是教人读书,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它教学的不光是国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人生所需的衣、食、住、行、乐、育等等,都在教学之中。这样,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是不行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加班加点,加重师生的负担吗?”
    要说“加班加点”,那可是实在的:陶龛学校不光是中小学生大多寄宿住校,教师全部住校,就连幼稚园的小朋友也几乎都是住校的,少量的学校附近的走读生也要早来晚回;罗辀重的家离校不过几百米,可他一个月也不是每个旬休日都回家;有些学生旬休和寒暑假也不回家。
    要说“加重师生负担”,陶龛师生却毫无这种感觉。因为:教师到学校来不只是“教书”(灌输死的书本知识),而是“教人”(教人教己为人);学生到学校来不只是“读书”(获取死的书本知识),而是“求学”(寻求做人的真实学问)。学校实施“生活教育”,教、学、做有机结合,没有死记呆背的知识灌注,只有愉快的知识领会与运用;学生入校时不按年龄固定编班,而按学业程度选择各科,还可选择在不同年级学习;课表的编排往往是同一学科在同一时间上课(称“集团教学”),有些课按实际需要可连上几节;特别日则举行全校之活动集会,如大扫除、比赛、会试、娱乐、远足等。这样的学习,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但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劳逸”结合的,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与“加重负担”完全是两码事。
    在陶龛学校,师生们都处在“百忙”之中,但他们并不感到累,并不感到负担重。因为:他们所学的、所教的,都是他们喜欢学、喜欢教的;他们所做的,都是他们喜欢做的。“撑渡船,骑脚踏车,弄乐器,踢毽子”等,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老师们的“日常必修课,都包括在‘百忙’中的”(1937年《湖南教育》“一个乡村小学的写真”)。
    有人说:“一个学校的好坏,得看孩子们在里面是否快乐。”陶龛学生都把罗辀重主持的陶龛学校称为自己的“乐园”。有个陶龛校友在陶龛学校求学过一年,后来到自己的父亲所在的学校上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鲁迅不愿意到‘三味书屋’去,害怕严厉的塾师寿镜吾;我不愿意跟随父亲就读,他象阎王,动辄体罚,我没有自由”;“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陶龛,是我的乐园。那里有三十周年纪念堂,爱迪生院,有螺旋式的楼梯,校园里有各种花草,有黄栎芽树和桑树。我爬上树采撷黄栎芽冲茶喝,采桑叶养蚕。我学会了养蚕,把一张蚕卵藏在贴胸的衣袋里,几天后黑黝黝的蚕宝宝就孵出来了,然后把它放在纸盒里养,蚕一天天肥大起来,其乐无穷。小蚕,还可以活吃,把它放在舌头上,用水吞下去,据说很有营养”(红网论坛:王冲《陶龛忆旧》)。
 
 

发布时间:2012/7/28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