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教育之人研究>>研究文选

素养教育经费论(之二)2012.2.4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443

 
第二章 素养教育的思想观点
 
第九节  素养教育经费论(之二)
 
    教育是消费的,甚至可以说是浪费的;学校应该公费,学生应该免费。据说,现在的德国已实行全民免费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不用缴纳学费,而且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助学金待遇,直到学业结束为止。罗辀重当时是这么想过,也这么说过。但这,却不是他能做到的。他所处的中华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就是这个黄金时期,也只有公立学校的经费由国家提供,而私立学校则要办得好的才能得到一点补助,至于学生,则只有师范生是全部免费的。做为将“生于教育,死于教育”为座右铭的罗辀重,只能做到“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1937年,罗辀重在把陶龛学校的“经济状况”放在最后介绍。他说:“我们最关重要的经济状况,说到最后,就是因为我们常常怀疑着‘金钱万能’,却相信‘乡村教师能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接着,他就用统计数字公布了陶龛这所乡村小的岁入岁出。
    1936年以前,陶龛学校每年的经费来源有三。一是学校基金(即罗氏家族用于办学的田租收入)。岁收田租240顷,约值洋800元;二是政府补助金。省款补助年金478.8元,县款补助年金160元;三是受业费(也就是学费)。初级部的未收,高级部的约可每年收800元。“一年的入款,就全在此”。而他们的支出之款,“当然不应也不能超过这入款的数目”。那么,按照在校求学的“人数来平均一年的校费,每一学生仅占1.5元”。
    1997年,陶龛校友、长沙一位退休高级工程专家曹新给我来信说,他从小到大,上过4所学校:陶龛小学、长郡联立中学、私立明德中学和清华大学。“这4所学校都是知名的学校,回想起来,还是陶龛小学,是实行真正的素养教育”。我们今天虽不能说罗辀重办的这种“最好的教育”是绝后的,但至少可以说是空前的;而陶龛学校经费之“最少”,则可以肯定地说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一所学校,平均每生每年1.5元的办学经费,要办出“最好的教育”,不欠债是很难的。罗辀重在《一个乡村小学的写真》中,就说过“我们过的借债生活,实在够了”。1946年,他编写的《陶龛四十年》记载:1945年,日本侵略军打进湘乡,5月29日谷水陷敌。陶龛学校校藏存谷,临时紧急疏散。6月6日敌退出谷水。8日,学校复课,但疏散的存谷已无法收回,只能以借贷度日,并欠发各师俸谷达百余石。1946年,二、五减租,陶龛学校带头实行,又值旱灾,校租收入大减,继续负债。”
 
 

发布时间:2012/2/4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