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355

 
三苏
 
    “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合称。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小时不好学习, 27岁才发奋读书,考进土不中,愤而烧掉为应考写的数百篇文章,而后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下笔千言,顷刻即成。嘉祐元年(1056)带领其子苏轼、苏辙到汴京,谒欧阳修,受到赏识,公卿大夫争相传诵他们的文章,自此文名大盛。嘉祐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不久病逝。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他诗作不多,有佳作,擅长五言古诗,质朴苍劲,但比起其散文来要逊色得多。有《嘉祐集》20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他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的政论散文《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论证周密,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历史论文《平王论》、《留侯论》等,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与兄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有《诗传》、《春秋传》、《乐城集》等,并行於世。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三苏”的称号由此而来,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发布时间:2008/9/30 【打印此页】
上一篇黎氏三兄弟
下一篇常州三杰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