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佘氏通志编撰>>佘氏文化

佘氏文化:佘母金氏独资捐身建金桥2012.9.30

来源:资料提供:东至佘建民   作者:sheguogang   点击:578

 
佘氏文化:轶闻传说
 
佘母金氏独资捐身建金桥
 
    相传,安徽东至张溪佘氏族人自鼻祖天奇公于元末明初迁来后,一直居住在张溪老街西的河边。村西一条泄洪壕沟由北向南流入张溪河,严重阻碍了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村人也曾在沟中,下桩架板勾通两岸。但一“遇风骤雨驰,山水暴涨”,桩板就被冲得无影无踪,木桥屡建屡毁,天堑难成通途,人们望沟兴叹。
    有一天,三世祖伯祥公的遗孀金葵娘来到沟边,望着沟里翻滚的山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贯吃斋念佛,乐善好施的她,想着大沟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不便,心里难受极了。她决心在此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彻底解决人们出行的后顾之优。
    第二天,二十八岁的她,抛头露面,逐户请示族众,愿意“独捐资”,造石桥。得到族人的认可后,并不富有的她,从此“缩衣食,脱簪珥”,并将自己陪嫁时的金银首饰,私房钱全部拿出,准备作为建桥资金。                      
    第二年,赶在汛期来临之前,金葵娘择日动工。工匠们挖去沟底淤泥,夯实桥底基础,将阴山的条石,徽州的坚砖,和着石灰糯米浆,砌筑桥墩。金氏一边照料家中两位老人,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边联系工料,察看工程,颠着一双小脚四处奔波,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一座单拱石桥的雏形,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可当大桥快完工时,桥顶屡砌屡塌,封顶难以成功,人们不得其解。经一地理先生点拨,方知古人造桥,封顶时都须用一活人灵魂健入,方可保桥身无虞,万年不朽。金葵娘听后不语。                               
    回到家里,她左思右想,激烈的思想斗争折磨得她寝食难安。她终于下定决心,舍生取义,将好事做好。遂与工匠商定好石桥封顶日期,时辰,在家斋戒沐浴数日。届时头绾白纱巾,白鞋袜、白衣裙,一身素洁打扮,缓步来到桥边,魂魄立即被工匠健入桥内。这一年是明永乐十八年。
    石拱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过往行人,还有效地扩展了佘氏村落。人们为了缅怀这位节义女子的功德,将石桥取名“金桥”,将镌刻桥名的青石碑镶嵌在桥拱上方,供人瞻仰。清代西彭(今重庆市西彭镇)文人柯翘,到过张溪,专门写了“金桥传”,说:“何立桥名金?以金氏之大有功德于桥名之,而非名桥之以多金而成之也。”人们还在桥顶安装了漂亮的红麻石护拦,以金桥为中心,建有三进的佘氏宗祠,百岁坊,水俯庙等古建筑,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张溪古镇的品牌,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景揽胜,吟诗作赋,歌颂金葵娘的功德:“石桥横搭碧波心,慈母遗留慧泽深。倒影银河非鹊驾,而今犹颂是桥金。”
    佘村金葵娘的义举,还极大地鼓舞了附近六甲村吴姓人。他们在沟上游,离金桥一百米的地方,也建了一座双条石平板桥,并取名为“银桥”。两桥珠连璧合,交相辉映,这才有“下有金桥,上有银桥”之说。从此佘吴两姓,乃至整个张溪人,娶亲嫁女,均要过金桥,走银桥,图个吉利。
该桥于1992年建电站造闸时被拆除。
         
(佘国纲编辑  资料提供:东至佘建民)
 
请多提修改意见,补充资料!
 
 
 
 

发布时间:2012/9/30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