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佘氏通志编撰>>佘氏文化

佘氏文化--还金救子

来源:《里乘.大通佘翁》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02

 
佘氏文化:轶闻传说
 
还金救子

      
     安徽铜陵有个大通镇,镇前有条大河。这里商贾云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住在这个镇子里的人,大多姓佘。
    清朝的时候,大通镇有个姓佘的老者,人称佘翁。他在河边搭了个布棚做的凉亭,摆上桌凳,让来往的客人喝茶歇凉。
    有一天傍晚,客人走了后,佘翁在坐凳上发现一个布袋。他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足足300两银子。他想:“这一定是喝茶的客人遗失的!”于是把它暂时藏起来,不急于收摊回家,专门等待失主回来找。
    不一会,果然有个人慌慌张张来到茶亭,东寻西觅。
    “你有什么事吗?”佘翁问,“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
    “对,对!”那人连连说,“刚才我在这里喝茶,走的时候忘记拿走放在坐凳上的布袋,那里面可有银子300两啊!不知你老人家是否看到过?”
    “不错!刚才我的确捡到一个布袋,里面有银子。”佘翁见他说的与自己拾得的情况相符,便拿出那个布袋,交给失主,说:“请你点点数,拿走吧!”
    “你老真是德高望重!”失主非常感动,拿出袋中一半银两相谢。
    佘翁不受。
    “捡半,捡半!这是老规矩。”失主坚持要分半相酬。
    佘翁坚决分文不受。失主只好再三感激拜谢,称叹而去。
    失主来到河边,正要喊只小船,准备渡江,却突然刮起了大风。而此时从对岸过来一只小船却到了河中央,船上坐满了人,被大风吹得簸荡不已,眼看就要翻船。有个坐在船边上的年轻小伙子,大呼:“救命啊,救命!”
    失主恻然心动,觉得自己300两银子能失而复得,而拾者却分文酬谢不收,岂不是天意要自己拿这理应“分半相酬”的银两,也做一件善事。于是他高举装银两的布袋,对着停在岸边的渔船,大声呼喊:“谁能救出江中小船上的人,我重金犒赏!”
    岸边好几只渔船破浪冲向河中央,将遇难船上的人分别接到渔船上。所有的船都顺利地到达了岸边。失主不食言,将150两银子分给了救人的渔民。救人的和被救的对这位失主同声称谢。
   “天快黑了。明天再过河吧。”那位喊“救命”的小伙子,家就在河边不远,他拉住失主的衣袖,硬要失主到他家里去,说:“我今天若没有你搭救,命就完了。你一定要上我家,让我全家拜谢你的救命之恩。”
   失主再三推辞,最后不得已到了小伙子的家。小伙子让客人在堂屋稍等,自己进里屋告诉父亲自己遇险被救之事。小伙子的父亲60多岁了,仅有这么一个儿子。他急忙上厅堂去见救子恩人。
    厅堂上,小伙子的父亲与小伙子的恩人一相见,两人都傻眼了:原来救命恩人就是丢失银袋的茶客,那被救小伙的父亲就是拾金不昧的佘翁。
    佘翁“还金救子”,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善有善报”,则是永恒的真理!
 
(佘国纲编辑  资料来源:清.许奉恩《里乘.大通佘翁》)
 
请多提修改意见,补充资料!
 
 

发布时间:2011/8/24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