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佘氏通志编撰>>佘氏起源

吴佘—佘氏起源之我见8 2013.6.12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630

 
吴佘
 
—佘氏起源之我见8
 
    “吴”姓改“佘”姓,目前所知是在明末清初,始于吴万邦,至今不到四百年。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明末吴万邦由武昌迁湖南石门,其子吴显、吴兴改吴姓为佘姓。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和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并援引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吴三桂的孙子吴万邦在澧州太浮山兵败后,自己隐姓埋名改姓佘。这是一个传奇的民间传说。2009年,常德市政府网站发表地方文史资料《韫玉含珠说太浮》一文,其中有关太浮山的“兵家遗踪”记载了这个传说:“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败湘北澧州一带后,以太浮山为屏障与清兵抗衡周旋数月。为了重振士气,李自成在太浮山东路山腰一平坦处,召开大会,对仅存的几千名士兵中数十名战功卓著者,予以封官拜将,以挽救残局。数月后,终因势单力薄,被吴三桂率领的清兵彻底击败。李自成在夹山出家为僧后,为感恩太浮山,曾出重金修缮太浮山大庙(后人将李自成封官拜将的地方称为‘封官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旗反清,他率兵10万从云南出发,于1674年占领湖南长沙、衡州、岳州、沅州。这年秋季,他亲率大军进驻澧州,因太浮山是他和李自成争战多日的老战场,遂以太浮山为大本营,并在山腰建起兵工厂,打造兵器,以备向北推进。同时铸造“利用通宝”钱币,在占领区发放,活跃经济。1675年,吴三桂据守太浮山,以一万之兵与平叛的二万清兵大战于太浮山北麓山岭,遂获大胜(民国初年,吴三桂的后人将此处称为“‘得胜岗’,并建庙祭祀)。
  “吴三桂败逃后,其孙子吴万邦以太浮山为根据地与清兵游击。康熙十七年(1678)清兵又自澧州进剿太浮山,吴万邦败退到太浮山韩家湾时,一条大蟒蛇横在路上,他从蟒身上翻过去后躲在一古树空心洞内,那蟒蛇昂头吐雾挡住清兵,清兵追之不及返回。吴万邦获救后赶不上往慈利撤退的队伍,便隐姓埋名改姓佘(与蛇同音)。清代末年修谱为《佘吴氏族谱》。”
    第三种说法是:吴三桂的儿子吴万邦在澧州兵败后,自己隐姓埋名改姓佘。如《临澧史志》在介绍“吴三桂及其子孙的传说”中说:“康熙十七年(1607),清兵进攻澧州时,吴三桂的儿子吴万邦败退到现今文家乡青龙村韩家湾附近,遇上一条大蟒横在路上,万邦从大蟒身上滚过,便钻进一棵空心大树里去了。清兵追来时,大蟒昂头喷雾,阻挡前进,清兵追之不及而返”。“万邦解围后,已赶不上撤向慈利的队伍,便隐姓埋名,寄居此地,改为佘(与蛇同音)姓。民国时期,当地佘姓人所纂族谱,题为《佘吴氏族谱》。”
   第二、第三种说法都说是清初吴万邦兵败遇蟒得救遂改“吴”姓为“佘”姓。不同的是,一个说吴万邦是吴三桂的孙子,一个说吴万邦是吴三桂的儿子。查找吴三桂的有关资料,得知他有两个儿子,即长子吴应熊,次子吴应麒(吴启华);四个孙子,即吴应熊的两个儿子吴世璠、吴世琳,和吴应麒(吴启华)的两个儿子吴仕杰、吴仕龙。看来,吴三桂的儿、孙中都没有叫“吴万邦”的。那么,第一种说法“明末吴万邦由武昌迁湖南石门”,其子改“吴”姓为“佘”姓,似乎更可信。   
    但不管哪种说法,吴万邦均是“吴佘”的始祖。
 

发布时间:2013/6/12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