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佘氏通志编撰>>宗亲动态

陌生的亲人 60年的相互牵挂

来源:【连云港新闻网】   作者:sheguogang   点击:894

 
陌生的亲人 60年的相互牵挂
  
住同一小区十余年,佘守恺(中)与佘丽君(右)终于不再相见不相识
 
【连云港新闻网】 史卫平
 
    “落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还在不在人世了,有没有后人?要是好找,就去找找他的后人。”坐在新浦海宁小区的家中,71岁的佘丽君老太太操着她的赣榆口音说。
  佘丽君所说的爷爷,是她亲爷爷的远房本家弟弟,“我只知道他叫佘念慈。”
    同样在新浦海宁小区,住着另一位老太太,89岁的佘守恺。“佘念慈是我的父亲,60年前,他在落难的情况下,是佘丽君的爷爷救了他一命,我终生都心怀感激。今年清明节,我一定要去趟赣榆,到她爷爷墓前祭拜。”
   同在一个小区居住了十几年的她们,竟是曾经相见不相识。
 “是《苍梧晚报》上的一篇文章,才让我找到了线索。了却了整整60年的心事啊。”佘丽君说。
    她所说的那篇文章,是去年本报记者采写的《1937年,父亲参加南京保卫战———访抗日将领佘念慈之女佘守恺》。
 
1950年,她的爷爷帮了我父亲

  佘守恺的父亲佘念慈,1919年12月毕业于陆军大学,参加过北伐,抗战时期先是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时任南京守军卫戍司令部副参谋长,后任国民党162师师长,参加过武汉会战、随(县)枣(阳)会战、豫南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佘念慈的部队驻扎在湖北襄樊一带时,和李先念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靠得很近,双方经常联合抗敌。1944年,佘念慈在任国民党67军中将军长时被以“通共”罪名逮捕,解至重庆,后67军番号被取消,他本人虽被释放,但被削职为民,1948年,他和家人在徐州等来了解放。
  “徐州刚解放,我就主动要求参加了革命工作,第二年又随解放大军渡江到了南京,上海解放后,又进入华东空军工程部。”佘守恺说,“当时父母带着她的两个孩子留在徐州生活,靠开了个卖香烟的小店维持生活。”但就在1950年,她突然接到消息,父亲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原籍赣榆县青口镇。
    “虽然我的祖籍是赣榆青口,但自从曾祖父佘明轩考中清朝末科进士,被派往海南岛当监察御史后,便带着全家离开了赣榆。我的父亲1893年出生在海南,此前从未回过赣榆。”佘守恺说,“他和那里的人一个也不认识,没有住处,没有工作,没有田地,独自一人怎么生活得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多亏了佘丽君的爷爷,是他救了我父亲一命。”
 
11岁时的记忆,家里来了位陌生的爷爷 

   “我家祖居赣榆县青口镇老大街,家里几代人都是开澡堂。我的父亲去世早,我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佘丽君回忆说,“爷爷叫佘邺泉,是清末秀才,是当地的开明绅士,解放初期是人民代表。上世纪50年代初,带头参加‘公私合营’。从小就听爷爷说,佘家有一支早就出去了,去了海南岛。”
   “1950年,我11岁。有一天,爷爷突然领了一个男人回来,那人大高个儿,将近1米80,长方脸,很魁梧。爷爷说,他也是佘家的人。”佘丽君所说的这个高个男人,就是佘念慈。
    佘丽君听爷爷说,佘念慈被从徐州遣回原籍后,先被关了段时间才被放出来,但需要有人“保”,当地政府就找到了佘邺泉,将他保了出来。
    “当时他就住到我们家里,算起来,爷爷和他是同一辈分,但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此前素不相识,我称呼他为大爷爷。那时生活也不富裕,天天吃地瓜干。”佘丽君说。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我的父亲一没钱二没房三没田地,是佘邺泉收留了他,才渡过了难关。”佘守恺说,“父亲在佘邺泉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写信给我,告知他的情况,让我寄路费给他,那时我已到南京工作。我按照他在信中留的地址,寄了五十块钱给佘邺泉,由他转交给父亲。”

不知音讯,60年的相互挂念

  佘丽君说:“1950年大概是三四月份的时候,佘念慈对爷爷说准备去南京的女儿那里。爷爷说,既然要出远门了,要穿新鞋戴新帽,就不要再穿脚上的旧鞋了。”
    佘念慈用女儿从南京寄来的钱买了双新鞋,由佘邺泉送他上路,先从赣榆到新浦,再乘车去南京。
    “从此就再也没见过面,也不再有联系。我想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不愿让我们再受到什么‘牵连’。”佘丽君这样认为。不过,她知道那一个爷爷的名字叫“佘念慈”,自己成家后,还经常对丈夫、孩子讲起以前的事。过了很多年,她还常说,那个爷爷到底还在不在了,又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有没有后人,要是好找的话,我们就去找找。
  佘念慈到南京后,参加了民革,每天参加政治学习,但没有工作,于是写信给曾经共同抗击过日寇的李先念同志。李先念当时主持湖北党、政、军全面工作,又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佘守恺说:“李先念同志写信给江苏省委说,佘念慈先生在一次国共两军相遇时,做了有利于我军的努力,使我军免受损失,佘先生对我政府是有过贡献的。现得知他在你省,望视他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工作,以示对他的关怀……’在他的关心下,1953年,父亲被安排到南京市文管会工作。李先念的那封亲笔信,现在仍保存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佘念慈由于参加北伐时受的枪伤复发,于1956年去世,安葬在南京中国公墓,“当时由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统战部为他治丧,江苏省副省长冷遹主持追悼会。
    “父亲生前经常对我说起在赣榆老家的那段生活。”佘守恺说,“从1950年起,我就记住了佘邺泉这个名字,这些年来对他的感激之情未曾消减。”
    “我从1950年起,就记住了佘念慈这个名字。”佘丽君说,“多亏《苍梧晚报》提供了相见的线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佘守恺在别人的帮助下,和赣榆的几个远房堂姐联系上,亲自到赣榆打听‘佘邺泉’和他的后人,但没打听出结果。
  1994年,佘守恺搬到新浦海宁小区13号楼居住。1995年,退休后的佘丽君也从赣榆老家搬到新浦海宁小区26号楼。同样是想寻找对方的她们,居住在同一个小区内,即使相见,也是素不相识。
    直到2009年5月,本报刊发独家报道《1937年,父亲参加南京保卫战———访抗日将领佘念慈之女佘守恺》。佘丽君在赣榆的长子看到后,惊喜地打电话给她:“文章里介绍的‘佘念慈’,肯定就是你常说的那个佘家老长辈,他还有个女儿,也住在海宁小区。”
    “报纸上只说我这个老姑妈住海宁小区,但没说是哪号楼。”佘丽君说。她就到经常买菜的那个菜场问,但没人说认识,当时就忘了去向社区居委会打听了。其实,那个菜场紧挨着佘守恺家边上。
    “在小区里,几乎没人知道我的名字,我家老头子姓赵,人家都叫我赵奶奶。”佘守恺呵呵笑着说。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节前,老家经常有些事需要处理,所以我三天两头回赣榆,有时还要在老家那住上比较长的时间。这打听老姑妈的事,就拖下了来。”佘丽君说,“直到春节后,家里事情忙得消停些了,我又去打听,终于找到了。”
    “真没想到啊,过了60年,我们终于还能相见。”已经89岁的佘守恺老人拭着湿润的眼角说,“她家和我家的血缘关系虽然远了些,但在我心里,却是真正的亲人。我代表早已去世的父亲,感谢她的爷爷,感谢她们全家人。今年清明节,我一定要去伯伯的墓前祭拜他。”
 
 
 

发布时间:2011/3/6 【打印此页】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