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
-- 读《湘中教育志·人物传略》 随想
广西合浦县志办 宁愈球
一部湖南娄底地区《湘中教育志》(佘国纲编著,l995 年6 月岳麓书社出版),洋洋洒洒120 多万字。记述内容上起传说时期的黄帝南巡湘中,下至志书付印的1995年。涉及古今学校数千、人物数万,其中的“教育人物章”,无论是立传者(5人),还是简介者(90多人),均详其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史事,比较生动。尤其是读了曾国藩、罗辀重、葛健豪、蒋孝原、曾广济等5 位立传者的传略,更是感慨良多。 主要启示有三点。
其一,概括生平,详述其思想、功过。当代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说:“列传当概括生平,详其学术思想,言行功绩,如实逼真,有声有色,使读者如亲见其人,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见《傅振伦方志文存》第155 页)以此相对照,以上5 人的传略基本达标。请看―
“家教大师”曾国藩:1811 年11 月26 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1872 年3 月1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病死于江宁两江总督官署,葬长沙平塘,溢号“文正”。他23 岁中秀才,24 岁中举人,27 岁中进士。他的主要罪过是1864 年指挥湘军镇压了农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为此得以官至总督,并受封为一等侯爵。然而,他力图通过整顿吏治、漕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复兴朝政,以及他“倡学”的精神、治家教子、治军训兵之术则为举世所公认。他无论在世还是去世后,都一直兼有“刽子手”和“中兴名臣”的双重徽号;“女中豪杰”葛健豪:1865 年8 月17 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荷叶桂林堂,1943 年3 月16日病逝。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及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蔡畅的母亲。她年近五旬,仍求学于长沙,后伴儿女赴法勤工俭学。她热衷女子教育,两度主办女子职业学校。她教育、支持儿女从事革命活动,自己也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工作,被誉为“女中豪杰”。人们把她与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和“鉴湖女侠”秋瑾,并称为“女界三杰”;“教育之神”罗辀重:生于1889 年8 月18 日,卒于1950 年4 月5 日。湖南省湘乡县白鹭湾人。1915一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学成回国后放弃谋官或选就较好职业的机会,毅然直奔湘中从事农村小学教育。他主持的家传陶龛学校,一度享有“北有晓庄,南有陶龛”的盛誉,他“为新中国铺路,替小朋友当差”的理论和实践,是被后人理所当然地尊为“教育之神”的依据之一;“毁家兴学”的蒋孝原:清光绪五年已卯(1879 年)七月二十五生于湖南湘乡西阳,1952 年3 月27 日病故。他毕生从教,崇尚“教育救国”,以办学为乐。为筹措扩建校舍资金,四处借贷,典当私物,甚至把分得的400 亩田产变卖殆尽。他所创春元中学闻名全国,“海内罕见”,桃李遍无下;“以校为家”的曾广济:1900年11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维山乡林屋村,1931 年参与创办新化私立上梅中学,后以主事职衔主持校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交人民政府。他于1989年4月7 日病逝于上梅。
一言以蔽之,编者在撰写这此人物传略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的。对有争议的人物如曾国藩,经多方调查研究.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出以公心,严肃谨慎,从存史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角度决定舍取、落笔铿锵。这正应了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所说的一句话:“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
其二,重记个性,展示其特点、言行。写人物,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某一人物,总是不可避免地具有许多人物所共有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同类人物共性即个性的一面。要把人物写好写准,就要注重记述其个性。
例如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经验,其传略就归纳了五条:一是勤劳。他认为:“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规模,虽一日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凡人之情,莫不好逸恶劳”,故他很注意督促家人子女养成勤劳作风;二是俭朴。他认为,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必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据其曾孙子回忆,曾家一直保持祖训遗风,基本上不信僧道,不唱戏饮酒,不赌钱打牌;三是读书明理。他深感官场险恶、祸福无常。他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家建有藏书楼,藏书超过10 万卷。其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博学多才、能诗善文、书画俱佳。前者自修精通英、法、俄三国语言,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后者专攻数学,著有《对数洋解》、《圆率考真图解》 、《 粟布演算》 等专著传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其孙子曾广钧23 岁中进士,曾孙辈中的曾宝荪、曾约农,都是国际上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四是不搞特殊:他认为,门弟越高,越应谦虚待人,谨慎处事。在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之时,他教育子孙为求清名宁可错过功名;五是以身作则。他在生活小节上都做到严谨自律,身教重于言教、他很少以老子的面孔训人,而是像老师那样循循诱导,象朋友那样推心置腹,让人折服。曾国藩不仅将以上五条用于治家教子,而且用于治军训兵:“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他的这些思想素为世人所推崇、所效法,就连毛泽东也认为曾国藩有许多值得后人研习、借鉴之处。当今社会上的流行语:“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就是明证。
再如写罗辀重。记述他从小受到父辈效法西方、立志创新的思想影响,《陶龛语录》 、《 陶龛诗钞》成了他学习古文、继承古训的教科书,将其中“爱国”、“为民”、“俭朴”等祖训铭记于心。他留美学成于1920 年回国后,即一心扑在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上,亲任陶龛学校校长。后因国民党政府规定学校校长均须由国民党员担任,事与愿违,故于1930 年辞去校长职务,以“校董主任”的身份主持陶龛学校校政,办有《陶龛旬报》 ,编有《陶龛年鉴》。他认为:“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决定在学校实行“血性” 教育,将“血性”二字定为陶龛校训。他对“血性”的解释是:用孙中山先生所称许之吾国固有之美德“信义”二字便可概括其含义。所谓“信”,就是“诚”而“愚”。“血性的人,非常本份,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虚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决不耍阴谋;做错了事能自己承认,决不嫁祸于人,答应人家的事,决不失信,决不失约”。所谓“义”,就是“为他”,而不是“为己”, “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急难时,能尽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在,便一往无前,赴汤滔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
罗重办教育,目的十分明确:“小学的目的,是在给人生一最好的开始”,他主要从三方面实施教育:一是让所有的儿童都能人学,注意招收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女学生,并多方照顾穷学生和弱智学生;二是给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陶龛学校座落涟水河畔,与梅山对峙。登高远眺,极目潇湘,山间林木葱翠,涟河水光璀灿,特别是黄昏近陌,白鹭飞翔,百舸争流,实为优美的办学胜地。罗輈重给学校每间教室、每一建筑物、每一设施都起一个动听高雅的名字。校门对联更妙:“人似桃源淳且朴,溪如菊水甘而芸”。凡到过陶龛的人,无不称赞该校“环境是美的”,学生们过着“诗一般的生活”;三是给儿童以“爱的教育”。他要求教师要树立“三爱”(爱学校、爱教育、爱儿童)精神。他主张,对儿童必须以“循循善诱”代替“严辞厉色”、“不用体罚”、“不要妨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并且把学生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群育和谐发展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这里所说的“群育”,是指“处群的教育”。他认为,德、智、体、美四育,都应是为着处群而有。他提倡办教育的人,要“挤出自己的血液,补济后一代”。他要求教师要树立为教育“磨血”(磨尽自己的心血)、“呕血”(呕尽自己的心血)和“造血”(为社会制造新鲜血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可见,他对“教育之神”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其三,多写实事,呈现其音容、笑貌。先说写葛健豪,就不忘写她曾与浙江绍兴的秋瑾女士有过交往,要象她那样反抗封建礼教,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写她年近50 ,还要到省城长沙一所专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速成学校求学,把原来葛兰英的名字改为葛健豪,含义是决心做一个献身女子教育、改造社会的健将和英豪。长沙知县读着她求学的呈文,即挥笔批下“求学之志可嘉”6 字,学校破格录取了这位特殊的学员;写1915 年葛健豪就任湘乡县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简称二女校)校长,在她的主持下,整个学校讲民主、讲科学风气浓厚,学生学文化技术劲头十足,大长民众的志气。然而,却被当地封建顽固势力诬蔑为“越轨”, 为此湘乡县政府停拨该校经费,葛健豪被迫辞去校长职务;还写她1919 年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等30 多人赴法勤工俭学,成为第一个留洋老太太。1932 年秋回国后,她继续支持儿女从事革命活动,做了别人不能替代的工作。这位革命母亲直到临终,都未知二儿子麓仙和三儿子和森先后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也不知道儿媳向警予牺牲在武汉,于1943 年3 月16 日怀着期待革命胜利、家人团聚的愿望乘鹤西去,读者婉惜难禁。
再说写蒋孝原和曾广济。蒋孝原出身耕读世家,为三国蜀汉大臣蒋 数十代子孙,从小接受父辈的教诲:“勤俭为立身之本”,读书刻苦,对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为湘乡最后一代廪生。他曾主持长春私塾、长春初等小学堂、长春小学以及春元中学等。春元中学的发展过程,就是蒋孝原毁家兴学的过程。这怎么能不让读者肃然起敬呢?1938 年,蒋孝原花银币万余元,在校园安装火力发电机,教师、学生全用上电灯,从而创造了一个奇迹。蒋孝原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千方百计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认为“后生可畏,青年人大都是有作为的,不应把他糟蹋了”。他为人通达拔俗,正直豪爽,喜欢与鼠目寸光的狂妄分子斗、与为非作歹者斗、与仗势欺人者斗,并以此为荣,其铮铮铁骨可见一斑。
曾广济出身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在青少年时代就深受父辈的革命思想熏陶,1925 年考人天津国立北洋大学,曾参加学运,获益匪浅。大革命失败后,他1930 年回到家乡新化,决意投身教育事业,与友人创办新化私立上梅初级中学。曾广济以专任教员总揽校务,不久又以主事职衔主持校务。他以校为家,除抓学校基建外,对学校师资设备、教学安排、生活管理等,事无巨细,无不全力以赴;在领导教学方面,具有求实态度、创新的魄力、奋斗的精神;他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各科系统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个人特长;他是一位出色的数学老师,很重视自编教材,因人施教。他还通过经济上的支持,思想上的鼓励,把许多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而他自己,则历尽坎坷,受过委屈和不公正待遇,但敢讲真话、光明磊落的品质始终没变。难怪他1989 年4 月7 日病逝后,人们纷纷称赞他:“象雪一样的洁白,象玉一样的晶莹,焕发出令人敬慕的光芒”、“他象春风春雨,极其均匀地滋润着年青一代的心田”、“他象不息的火炬,经久地照亮着后人前进的道路!”这样的记述,使人物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特别是这里使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式,或许有人要问:方志记事记人不是要避免使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吗?这里为什么用上了?需知,这是引用第三者的赞语,而不是编者直接用比喻夸张的语言来记述人物。引用他人的话,属于资料的贴切应用。
当然,该志人物传略并非十全十美。据笔者看来,主要不足是:
第一,5 篇人物传略分别在七八千字之间,大可压缩,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或把有些弃之可惜的材料放到别处记述。据查阅,全志提到这5 人的,曾国藩有15处,葛健豪有8 处,罗辀重有19 处,蒋孝原有11 处,曾广济有6 处。这里可以分别容纳相应的材料,那末传略的篇幅即可锐减,收文约事丰之效。
第二,曾国藩“清剿”稔军、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件记得太少,甚至只写一句半句。尽管编者的本意是与教育无关的事少记,但人们看曾国藩,是从“刽子手”和“中兴名臣”两个方面看的,缺一不可。
第三,该志人物传略的写法,仍带有教科书的痕迹,离春秋笔法确有一定的差距。理应从辩证的观点着笔,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把人写话,写出其灵魂来。
2000年5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