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一版万星楼>>端阳史志馆>><湘中教育志>评议

一部色彩斑斓的地方教育史

来源:端阳史志馆   作者:sheguogang   点击:1345

 

一部色彩斑斓的地方教育史
浅评《湘中教育志》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杨 纯  

湘中地区自古称“苗蛮”之地,由于地处丘陵山地,交通闭塞,至隋唐时期仍很落后。在“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徙中,它不断接受外来的文化教育观念。宋朝理学家周敦颐在邵州任官,热心教育,常到州学讲课,“诲诸生如亲子弟” ,于是“邵人蒸然问学自周子始”。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中兴名臣曾国藩名扬四海,湘中的风流才俊日益涌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影响甚为深远。此间人才的凸显,实际上是得力于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教育功不可抹杀。佘国纲先生所编著的《湘中教育志》(岳麓书社19956月版),就是一部全面展示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今日的数千年湘中地方的教育通史。它为我们研究湘中方教育史甚至中国教育史都提供了丰富详尽的史料。这部120多万字的志书是撰者十数年来苦心孤诣,不辞寒暑独自担任资料收集、整理、编辑而成。佘国纲先生,其勇可志,其志可嘉。细读此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建构合理  思路清晰

 

泱泱几千年的教育发展过程,如何将脉胳理清楚,抓住重点,条分缕析,实在不是易事。以往有的教育史或教育志,多以朝代分期,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等。《湘中教育志》撰者摆脱了传统思维的桎梏,没有完全采用以时间为主线的编年体方式,而是按照教育自身的体系来安排框架,但在横向结构的内部,也穿插时间作为历史回顾的线索,通过叙述历代教育情况始末使人明其沿革。这种双向交叉结构,体现了撰者清晰的思路。

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目录,凡例、前言、目录、概述、彩页和学校分布图,让人可知全书概貌和历代教育状况;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三部分志尾包括后记和索引,为各类研究者提供查找校名、人名、图照、图表之便。

正文共分二十章。前十章记叙各类教育特有情况,如旧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后十章记叙各类教育共有情况,如学校德育、学校文体、卫生等。以第三章小学教育为例,撰者先阐明了旧学中的“小学”与新学中的“小学”的区别,并例出历次对小学的不同称谓:“小学堂”(清末)、“小学校”、“国民学校”(中华民国)“完小”“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再以小学设置、小学学制与课程、小学招生与考试、小学选介各为小节分别叙述。在每一小节中,撰者再以时间为线索,层层展开。如“小学学制与课程”一节就讲叙了各级各类学校自执行清末癸卯学制以来至现今“六三”学制的发展沿革,并附有“宣统元年(1909 年)湘中地方小学堂科目课时表”、“民国35 年(1946 年)湘中地方国民学校课程设置”、“1960―― 1964 年涟源县小学课时变化表”、“1994 年娄底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四幅有代表性的课程表,作为按时间为线索的直观描叙。撰者这种以大类中分小类,以时间为总线索编织的教育网络图,让人能从全方位多视角对湘中教育发展历史有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撰者手法娴熟,在材料编排上能做到博而不杂,精而不简,详略适当,显示出深厚的史学功底。

二、秉笔直书 观点公允


  治史者最重为史德。他们有独立个性,不为政事人事所扰,能秉笔直言。从齐国太史一身正气,刻下“崔杼轼其君”到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洛不愿为政事缠身辞受历史研究所所长,无不显示出史学工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佘国纲先生生于1944 年,1967年毕业于湖南师大历史系。按许经霖《20世纪6代知识分子》中的分类,属于“17 年一代’, (1949 1966年)。“其知识底色受《联共(布)党史》影响极大,带着浓浓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反复强调与过去的资产阶级学术决裂,他们在知识传统上成为无根的一代”,“他们的学术生命被绵延不绝的政治运动所打断。”有部分人在“1976 年以后有较深刻的反思”。撰者正是反思中的一人。他1984年着手此志的前期工作,终于十年磨一剑。他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浓缩成人生精华蕴含于此志字里行间。撰者文风朴实,不虚饰,不溢美,对历代教育制度的利弊、教育行政机构的沿革、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得失、各个学校的发展变迁以及教育人物、教育大事,都进行了追本溯源的调查取证,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使历史不再是主观世界的图画。在他的笔下,任何以教育为名行渔利之实的人都会现出原形,任何无视教育规律,损害教育事业的幌子都会不揭自昭。《湘中教育志》这面历史的镜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别出心裁,要全校女生将钱由她保管,暗地存入银行,借众人之本,谋一己之私利”的某国师女生指导宋某,也可以看到“使学校图书、仪器损失殆尽”, “使教学仪器只剩一个破地球仪,上万册图书只存一些线装本”的纠纠武夫,更有“19529月春元中学负责人受全盘杏定旧文化思想影响,将学校所藏四库全书等二万册运去长沙,以每斤四分当废品卖掉”的真实记录,撰者并没有用隐恶之辞稍加修饰。

对于教育有功的人物,无论权轻权重,位尊或卑,撰者都给予高度评价。他的笔下,不仅有热心办学,曾是“北有晓庄、南有陶龛”的陶龛学校校长,被誉为“教育之神”的罗辀重,创办私立上梅中学60余年,将一生的兴衰荣辱交付此校的曾广济,更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或者兢兢业业耕耘在自己岗位,或者即使在政治运动中背上黑锅,仍然默默奉献在教育事业上。历史上多次政治运动对于教育文化的摧残,特别是对学校图书、设施的毁坏,没能逃得出撰者公正的眼睛,而双峰一中思源图书馆等许多文教事业的兴办,撰者也一应给予了冷静的关注。

对于我国教育曾走过的弯路,撰者敢于直陈其辞,没有忌讳。1958 年湘中农村和厂矿企业单位普遍兴办“红专大学”。农村一般称“共产主义红专大学”。这些“红专大学”名为大学,实为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有的扫盲班也称“大学”;1964年“大办耕读学校、耕读小学,过于简易,大多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而具体落实在教学上呢, 70年代办的“红孩子班”,主要开识字、计算、“毛主席语录”课,有的还教幼儿批《三字经》 ,批“宋江”,批“走资派”;中学课程中政治主要为毛主席著作,语文课与政治无区别,物理课主要讲授“三机一泵”,化学课讲土质、农药、化肥,生物课讲农作、畜牧、水产。撰者完全实录了在“政治挂师的年代教育畸形发展的状况,其实意并非有意渲染或哗众取宠,而是取“知史鉴今”之意于!

 

三、深挖特色 展示“土货”

 

此志正文有关教育特有现象共分旧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厂矿企业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后两类教育的单独分类,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显示了湘中地方教育的特色。湘中地方早在20年代即有厂矿子弟学校开办,30年代又有商工子弟学校开办,这与该地区锑矿开发分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职工子弟学校蓬勃发展,全区各类职工子弟学校达50多所。职工子弟学校单独招生,只招收本单位子弟,学校经费全由厂矿企业负担。撰者在探究职工子弟学校设置、教学与管理诸方两内容详尽,特别是对厂矿企业子弟学校管理以对学校教师管理的归属权问题,撰者历举其变迁,给阅读者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湘中地方兴新学之前私学通常为私塾,兴新学后,私立小学、私立中学相继出现。同时湘中中新化自古为武术之乡,世传独特梅山武功。民国时此地武馆、拳社比比皆是,也算是私学办理的一大特色。但正如中国历史上私学盛衰潮流一样,武术学校连同其他民办学校沉寂了20 多年后又繁荣在80 年代。撰者在“社会力量办学”一章中,在兼顾各类社会力量办学基础上,霍点展示地方“土货”民办武术学校,增添了湘中教育志》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四、图文并茂史料详实

 

《湘中教育志》提供了100 多幅有关教育的彩色图片和300多幅黑白图片,每个教育人物都配有画像或照片,录下了湘中各个历史时期4000余所学校名录,保存了《上湘毛氏族谱·教育志》等罕见珍贵资料以及毛泽东、郭沫若的手迹。同时,《湘中教育志》还记录了45幅家垫、书院、学校会考、高考、自考、校庆等教育对联,26首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校歌、会歌,让人阅来耳目一新,饶有趣味。

撰者十数年来坚持实地取证、获得许多宝贵一手资料和照片,为了弄清春元中学校长蒋孝原的逝世日期,撰者曾先后十余次查询,共找几十个人,直到完全弄清。《上湘毛氏族谱·教育志》这份珍贵资料,就是在其夫人提议下,前后三次出访,顺藤摸瓜得来的。撰者博览群书,披沙取金,细心撷取各种史书文献中与湘中教育有关的记载。《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南至于江,登湘熊”;南宋理宗赠诗“京阙人家天地动,湖南童子破天荒”;明嘉庆年间“文不点李本敬”;“1895 年,新化谭人风创办福田义学为湘中近代小学之始”等等散见在各类文献中的教育文字,都被撰者精心整理,一一归纳,大大丰富充实了史料内容。最后撰者参阅了大量湘中地区各县、区编订的教育志、校史、党史及档案,为《湘中教育志》的丰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湘中教育志》的出版为湘中地方教育史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但各类志书的编撰常常不免挂一漏万,且因年代的久远,人事的更替,有些内容已难以确证。《湘中教育志》 亦莫能外,正如撰者所说“表中有些项目有少量空格,为未得到较为可靠的资料,宁缺勿滥”。这岂不正好说明了撰者治学严谨的态度!


2000.04

 

 

发布时间:2009/2/22 【打印此页】
上一篇藏头诗一首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